论坛参与人士合影
“玉雕技术靠作品说话”,中国玉雕大师、玉恒堂堂主彭志勇如此认为。
那作品如何与市场结合?为向公众科普及推广经典、新颖、创意想法的玉雕精神及作品,由大师玉雕联盟定制中心主办,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恒堂、御客会共同协办的,“中国玉雕大师精品鉴赏会暨大师玉雕定制实战论坛”已持续两年多时间,每月一期以不同主题,邀请全国各派玉雕大师及收藏家共同探讨交流。
论坛现场从左至右:丁功博,陆华,张春风
玉雕它可以高至国宝级,也可以低至寻常百姓家。“做好传统的作品,做好老百姓的作品,是讲座一直以来的探索”,论坛主持人、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谈到众人汇聚于此的初衷时表示。
论坛现场
近期,“第二十九期中国玉雕大师精品鉴赏会暨第二十六期大师玉雕定制实战论坛”在玉恒堂总部举办。本次论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原,以“河南玉雕收藏浅析与器皿创作”为主题,由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主持,邀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春风,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丁功博,共谈玉雕创作技艺、造型艺术与吸收创新。
河南玉雕第一印象:“粗糙”
鉴赏会现场
河南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中国玉雕行业最大的“集散中心”。玉石雕刻大师沈水富形容:“哪里有玉雕哪里就有河南人,中国玉雕各派的材料都可以在河南找到。”
“河南早期做玉雕的主要方向是出口外贸,当时玉雕厂大概只有60多个,雕刻工具十分落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春风在论坛上回忆。
张春风的父亲是河南较早一代的琢玉人,在70年代,因为交通通讯条件落后,当时制作玉雕的主要工具靠马达带动的自制机器,作品成型不稳定。只为单一追求速度与数量,导致河南玉雕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行业人士心中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粗糙”。直到90年代,玉雕机器才慢慢跟上。尽管如此,仍然是很费时费力的。
鉴赏会现场
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提到这一时期的河南玉雕时表示,“一个流派的成立需要基础的积累,每个时期都有符合时代的特点,并不能说是粗糙。”
艰难的条件并没有影响河南琢玉人的信心,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和田玉收藏家沈阿姨赞赏他们“不怕吃苦、勤奋、乐于学习”。
至今,河南政府对玉雕产业的支持,使其从业人口从一千上升到现在的四十多万,遍布全国各个省市。据媒体2016年报道的数据:“河南镇平县已经有11个玉雕产业镇,50个玉雕专业村,10大玉雕专业市场,加工企业1万多家,玉雕精品门店摊位2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约15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直接出口成交额达3亿元以上。”
河南玉雕的“好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玉雕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河南玉雕从业者开始注重工艺的学习,因为“我们必须向别人学习,必须以时代的步伐为基础去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才能在现代社会有一席之地”,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春风表示。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张春风
张春风于2006年被评为县“十大玉雕创作能手”;2008年被授予“河南省玉雕大师”称号,并荣获高级工艺师职称;2015年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玉雕的线条曲平程度,全靠琢玉人凭借常年经验来把握。如何掌握两者间的和谐,已从业近30年的张春风说道:“其实不管做什么,道理都是不变的。跟着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慢慢的往前走,从而在设计经验和手法上慢慢变化”。
福寿如意香炉
鉴赏会现场,张春风带来的多为素活作品。看似不加点缀,但对线条的要求极高。作品最后成品与琢玉人的想法和特点息息相关,从中能显出一个人的个性。
在创作上,张春风汲取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元素,借鉴海派追求卓越的玉雕技艺,接纳南北两派圆雕、浮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线刻的雕刻手法,融于个人炉瓶造型艺术。
白玉四方侧角壶
张春风所雕刻的玉器器皿,以刚柔相济的刀法,复杂多变的线条,生动传神,庄重典雅的造型,简洁厚重,有中国文化的内敛情怀。他被玉雕界称谓“瓶炉圣手”,其创作是中国瓶炉的代表之一。
如意蒜头瓶
现场呈现的《如意蒜头瓶》,瓶口直径仅有约1.5厘米,“肚子”直径约8厘米,自上观,像凤凰;自侧观,是如意造型。一对瓶采用同一块材质温润的原料,旨在隐喻成双成对。这一对精美玉器背后,需要一项较大技术含量的工艺“掏膛”,而目前能做到流畅操作这项技艺的人极少。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沈水富
2004年,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沈水富探访河南,他见证了河南玉雕发展迅速的时期,“现在河南玉雕的品味已经慢慢成形,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大,能够接受不同派系的风格,并将之融合。河南的玉雕工艺近几年发展迅速,在中国市场上所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
如何将好料发挥最大价值
作为玉器的集散地,各派品种的玉料都能在河南找到,并且成本相对便宜。“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材料,去做想要去做的东西,并承担相对较低的成本。可以说这是河南玉雕较全国其他地方而言的一个很大优势”,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春风表示。
河南省玉石雕大师 丁功博
这个优势也影响了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丁功博。从事玉雕行业是因为喜爱,从学习到理解玉雕,丁功博靠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打拼出了除了琢玉、设计外,在玉雕市场的经营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
除了好工,丁功博认为,一件作品的设计,原料的利用也是关键。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发挥其价值,达到画龙点睛效果。
如 意
金鸡独立
丁功博理解,玉料在外形上像某种具备生命力的实物,能够激发灵感。他眼光独特,面对一块原料,通过其形状和颜色,便能立刻辨别出如何雕刻会体现其价值,“玉的形成时间很长,以藏家的理念来说,玉质是否细腻决定了它的市场价值,不能纯粹以颜色论优劣,这样比较盲目。器皿件、花鸟件、人物件、杂件等类别,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果遇到不合适做炉瓶的料子,会推荐给擅长其它题材的玉雕大师,使其价值最大化。”
丁功博本次带来的玉雕《交好运》和《事事如意》的原料都是翠青色,这种颜色在翡翠中比较多见,但在和田玉上出现不多,所以原料本身价值高。
交好运
《交好运》的翠青玉料子稀缺,从玉质及玉色来看,算得上顶级青海料翠青,翠色鲜润,而白色部分也干净细腻。丁功博根据材料的颜色设计了辣椒的题材,一只白椒,一只青椒,两只辣椒在一起,比喻好事成双。整件作品与原料做对比,是白料去的较多,翠青做最大化的保留。丁功博表示:“最初也有想过做白菜题材,但就原料而言,白色部分比较少,不适合。”
事事如意
《事事如意》的原料也是白色与翠青色相间,白色居多,玉质润白,圆雕扁柿,附枝带叶,叶片或翻卷或舒展,柿蒂呼之欲出,其上琢如意灵芝,将少量的翠青做了俏色,巧雕知了。这件作品是个手把件,硕大饱满,有200多克。“柿”与“事”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
随着自身眼光和见识的增长,丁功博逐步追求和收藏更好的玉器作品,“有能力去追求好的同时,自然不会退而求其次。”他继续表示,“我现在的理念就是,用较简单的线条去体现玉质,把玉的自然美体现出来,再融入传统。去追求当代的简约审美,怎么样让现代的人看懂传统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玉雕的整体变化
从古自今,玉是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古语云,“君子比德如玉”,是将玉人格化,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更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以见得玉的重要性。
现今,玉器大部分都用于装饰和佩戴,成为人人皆可入藏的生活日用品。而与之相呼应的是玉雕市场的扩大。
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丁功博在运营玉雕市场时,把传统玉雕与当代电商、微商相结合,利用社交平台,扩大玉雕的覆盖面。
对于这一举措,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春风非常认同,“在网络购物平台上推出一款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相融合的作品,并量化它,这符合现在的消费理念。”
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也表示,“对于玉雕市场化和工业化来说,河南和揭阳做的最好。以后的作品或将走便宜和昂贵这两条路。”
但社会的进步除了给玉雕带来一定机会,也带了一定的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利用科技技术带来的便利,如何维护知识产权等。但不管如何发展,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用一句话完美总结:“手工雕刻的最完美状态是,精料、精工、精作,更关键的还是想法。”
在名家云集的玉雕界,曹伟还是比较出众的。因为他很年轻,加之勤奋好学,深得众多前辈的喜爱。在此次的天工奖即将开幕之际,玉艺联盟也采访了曹伟。毕...
2018珠宝直播还能继续火下去么?这已经成为整个黄金珠宝玉石行业都在关心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几个问题,也是近一年来从业者们疑虑不止...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信息化普及,伴随着消费模式开始升级。消费的主体以80、90后为主,消费模式与审美观有了巨大的变化。玉石珠宝行业从销售模式和...
每个行业的顶尖人物都被称为大师,这本是一种尊称,如今成了一种笑柄!就像旧社会有钱人家的女孩被尊称为小姐,放到今天再称呼那个姑娘为小姐,人家估计...
汉武帝本人下葬时也有一件精美的玉衣。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汉朝统治者使用玉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