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石家河玉器头像“神秘微笑”令人惊艳

云玉网2022-09-01 16:11:40

天门博物馆内,谭家岭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神人头像” 面带微笑。 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幅面不过三四平方厘米、厚度只有几毫米,但冠顶纹饰、眼耳鼻唇轮廓都异常清晰逼真、形象生动,甚至连微微张开的嘴中4颗牙齿之间的3道牙缝都毕露无遗,面色中还露出“神秘微笑”。8月24日下午,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成员在一个标有“神人头像”铭牌的玉器展柜前好奇地驻足凝视。当得知柜中展示的这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出自4000年前甚至更早的石家河手工匠人之手时,大家禁不住直呼“不可思议”。

石家河遗址

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

距武汉仅1个多小时车程的天门市,古称 “竟陵”,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石家河遗址,即位于天门境内的石家河镇。

探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的“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平台”,并获“特许”进入发掘现场,零距离观看现场发掘:只见几位工作人员正蹲在探方里,各自手执一把小铁铲,将潮湿的泥土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刮起来,装进旁边的簸箕里。未及刮铲的土层里,可以看见有零零碎碎类似陶器碎片的东西。

“这些碎片就是陶器吗?”探访团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熊美琪问。

“是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土层异动,埋藏地下的陶器大多破碎,散落为碎片。你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些完整陶器,其实大部分都是 后期拼接粘合起来的。”工作人员回答说。

据正在“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平台”进行发掘工作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队员朱世乾介绍,石家河遗址首次发掘于1954年。当年冬天,湖北京山和天门两县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考古工作者沿渠道进行勘察,在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发现许多古遗址,石家河文化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朱世乾说,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石家河遗址早在 6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并先后经历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4个发展阶段。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等级最高、保护最为完整的 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遗址由40余处遗址点组成,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之间,是五千年中华文 明史的重要实证地。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山西的陶寺文 化等一道,共同编织出一幅新石器时代多姿多彩的文化画卷,也共同推动着史前文化迈入文明的门槛。6000多年过去了,创建石家河文明的先民们,他们的容颜躯体早已随风而逝,但是石家河史前文化的光辉将会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丰碑上,我们当永远铭记!”曾经长年参与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孟华平说。

image

天门博物馆内,谭家岭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连体人头 玉玦”。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石家河玉器

代表当时东亚玉器加工最高水平

位于竟陵城区西湖之滨的天门市博物馆是一幢楼高4层的仿唐式建筑,馆内珍藏着从石家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铲、陶象、陶鸟、玉佩、玉像等珍贵文物,是国内研究长江流域古人类生活史、生产史、手工业发展史和艺术史的重要场所。《文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作为天门市博物馆4个基本陈列展之一,用雕塑、蜡像、情景还原、声光电尤其是实物展陈等手法和形式,全景式展现了4000年至6000年前石家河遗址的文化与文明,令探访团一行叹为观止的神人头像即是其中一个展柜中的展品。

“这件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神人头像玉器,是天门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出土文物中的一件稀世瑰宝。整个头像比例协调、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既有神的端庄大气,也有人的凡俗可爱,可以说是美轮美奂、完美无瑕,堪称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极品之一。祭祀上天、祈求丰收,是后石家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先民们在祭祀时,常常把玉器头像当作神灵形象来崇拜,这可能是神人头像产生的渊源。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各种玉器动物形象中,背面通常都有小孔,专家分析这是供专职的巫师将这些玉器缀缝或者镶嵌在法衣上,祭祀时巫师穿上法衣、舞起法具,以期通过这些神灵和神灵沟通天地人神的关系。由此,我们既叹服于远古匠人手工技艺的精湛精 细和玉制器皿的精致精美,更折服于远古先民对天地人神关系的哲学理解与艺术表达。”孟华平对探访团成员解释说。

记者注意到,神人头像带着那种“微笑”式的神秘面容。孟华平就此介绍说,不只是神人头像带着这种“神秘的微笑”,石家河一带出土的许多玉器头像都带有神秘的色彩,如长脸阔耳、浓眉大眼、发髻高起、口张舌露的玉人头像,两耳耸立、双目圆睁、见头不见嘴的玉虎头像等等。

“这些玉器造型的成熟程度也似乎超越了我们对远古先民的认知程度,比如1955年出土的一件玉凤团凤造型,人称‘天下第一凤’,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其造型就超出了人们的常识。另一件玉虎头像,造型也太成熟了,几乎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作品,随后出土的众多玉器,其造型就更是令后人刮目相看了。”孟华平补充道。

资料显示,石家河遗址先后出土了3批玉器,总计440余件。这些玉器多以小型的装饰用品为主,包括神人头像、人头像、虎头像、牛头像以及蝉、鹰、龙、凤、环、坠、珠、管等造型,且多有穿孔,既可与衣服缀合作衣饰,也可作头饰之物,少有礼器与生产工具。据专家介绍,这些玉器普遍使用了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的最高水平。

“石家河文化之行让我收获多多,也感悟良多。古楚先民们的技艺与智慧超乎了我们后人的想象,着实令人赞佩!”参观探访结束,探访团成员、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王允祺不无感慨地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