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来自生活,也反响生活。干枯粗俗和精巧典雅,都是生活,两者的区分,大概就在于有无“闲情”了吧。正如《浮生六记》中的沈复与芸娘雷同,在经过过种种生活的挫折后,仍然有闲情逸致,去留意水池中抽出的新芽,屋檐上结上的冰凌。大千万物,自然有趣,闲情也在烦琐中变的透彻。
遇一方籽玉,见即是投缘,观即是欢喜,走进它,鉴赏它,内里蕴藏的乾坤,内敛含蓄,又何啻外表的光影繁杂。安得广厦万间,不应态势而生?个中闲情,唯玉石承其之道。俗尘烦杂,扰人内心,然玉、艺养于身,可御外物。阳日清窗,清幽净几,一杯浊酒以涤烦愁,一杯香茗以静尘心。闲情品玉,一主心神交汇;二敬自然之道;三清身心俗虑;四寂清幽典雅。置身奢华之中,而又超逸俗世之外。玉之道,以中庸为佳,五行折衷,四象团结,三清鼎立,两仪相辅,促成自然合一的和谐玉道之美。
闲情雅物,最为逼近物与神的交融。一方书几,一盏青灯,在玉石的视角里,承担闲情雅物的同期,也寄托了时光的灵性观照。幽居雅物,光阴流水,点点滴滴,虚虚实实,杂糅独到的文化气氛,缓缓溢出玉石的闲情与道意。
以闲情和道意琢玉,法度谨严而意境深远,皮色与肉亦是交相辉映。凝神观之,如文学家林语堂所说:“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有如别院深深,于庭院中,与庭户万物温柔对话。
道之蕴,在其微处,精髓甚奥。玉之道,可尽人性,亦可尽物性;可参天地之造化,亦可造化于天地。《品德经》中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究其本源,玉之道,是起始,也是尽头;是过程,亦是成绩。
晨莳花,昼品茗;暮候月,夜听雨。一块玉石相伴,投射内心诸般闲情。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一种精神;玉,有所感而有所不感,是精神载体,二者相融,遂成玉之道。以玉石之道,闲情之心,将生活变得精巧典雅,遮挽年龄,不度冬夏!
此玉一侧红皮,一侧白肉,枣红皮色与肉质白底泾渭分明,馆主在把玩中发现,此顽石正着看与倒立着看,隐隐约约之中,好似一男一女相沁其中,男子似莫奈,女子便...
玉风如君,独此一品。千百遍倾诉的,仅仅是如何敬畏自然,和热爱生命。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让人如菵在背,如履簿冰,如坐针毡。品玉万般,俯仰天地,斗转星移...
好玉总是那么的少,好不容易遇到一块,稍有踟蹰,它就会被人买走,叫你撕心裂肺,后悔不已。
佛经上说,色是有形世界中的所有,目之所及,身之所触,心之所惑,皆为色中世界。而玉石则是有形世界中最值玩味的掌中色彩。玉石的色彩美,有时艳如桃花,有...
苏东坡:“咱们手拿佛珠念观世音,那观音拿佛珠念谁呢?”佛印禅师:“念观世音啊!”苏东坡:“为什么观音菩萨手拿佛珠念自己?”佛印禅师:“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