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

云玉网2019-09-28 17:10:25

image

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虽然我们对这四个字耳熟能详,但在理解和描述上,却往往似是而非。

传统——

传,是时间上的流传与延续;

统,是空间上的集中与凝聚。

由于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所以传统的东西,生生不息,最具生命力。

image

文化——

文,是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迹象;也称为文象。如:天文、地文、水文,三者是日月星系,大地山川,江河湖海变化的迹象,也是天地形成的文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理”,全都是依文象而形成、承天道而润化的——世人观天地之文,而存天地之情;存天地之情,而达万物之理。这便是通情达理的本义。

化,指的是万物的生长变迁,其过程称为“化”。万物变化的作用,在天是深不可测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

“文化”二字,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就是以人见文,从人身上看到文理、道理,即自然的规矩与规律。因此,人文精神是智慧的呈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image

文化就是香料,行为、关系、物质、制度等;而万物就是未经加工的肉。这种肉,本身并不好吃,除非有了香料的渗透才会好吃。可见,万物若想高贵,就一定要有文化的渗透。这种渗透融入了自身,就有了高贵的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韵已经深深地浸渍到人们的精神与生活当中。人与物之所以分品,就是依文化的渗透程度而分的。

image

因此,我们也知道:中国传统玉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被举世公认、誉满天下,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被文化长期、充分渗透之后而形成的高贵的“根”。

中国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image

正是在这种文化纲领的指导下,中国玉器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产物——它是“道器合一”的产物。

而中国两千多年前,对此早有表述。《周礼﹒考工记》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强调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意思是说:传统器皿并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知者”所创,即:中国智造!

image

有智慧的人创造了器物,心灵手巧的人照本宣科地做出来,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这就是:先有传统,后有传承。传统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令传统相续的保证。传统的东西要想能够传承下去,其中必须要有思想、文化的浸润,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image

一块玉璧、一个玉琮,甚至一个玉龙的局部,它们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感。以至于,中国玉器,从礼教发展到实用,继而发展成为集文化、哲学、美学于一体的传世之作——这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尤其是明清玉器的出现,承担了中国文化所有的光辉和智慧。

image

而时下,虽然玉器随处可见,并且部分历史遗存下来的玉器之拍卖也屡创新高;但其原本的崇高,已经在熟视无睹中被逐渐瓦解。对一个中国智造的传统器物来讲,我们如何还原建立在学识、思想、智慧、创造力、想象力、文化习俗、审美习惯等基础上的高超阐释能力,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面对历史时,绝大多数人对器物的关注,远甚于对礼制的关注;对技术的膜拜,远甚于对思想的膜拜。”——著名媒体人 龚曙光

image

道在器中

中国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有形的器物,凌越于其形制之上的,是其内在无形的人文精神和自然规律,没有这种内涵存在的有形器物,是不可能成为神品的。它仅仅是一个死器,与流传和恒久无关。

换句话说就是,“道”是器物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人还是物,只有“道在器中”,才会令器物饱含生机、精神、价值和内涵,才能僭越器物本身的价值,才可以鲜活和弥久。这便是“道在器中”的大义。

image

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中国古代“造物为良”思想的核心体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