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战汉玉印一次看个够!

云玉网2018-05-06 17:55:11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德也,封物使可转德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春秋时代的玺印,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都较少。战国时玺印使用趋多,且各国用玺都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战国玺印可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5大体系的玺印各有明显的特征。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则是篆字。

强大的秦国在古玺印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制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且一改战国玺印神秘怪异、杂乱无章、各体纷呈的状况,采取统一秦篆文字,为秦以后玺印的发展制定了模式。秦印的形状大致可分为方形和长方形,其中方形玺印影响到汉以后玺印的主要形制,而长方形玺则是今天所说的“半通印”。方形玺印多作“田”字格,长方形玺印多作“日”字格,印文排列顺序格式较为自由。但秦代民间私印则有战国古玺遗风,形式各样,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玺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汉代,完备了战国至秦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从质料、形制、款识上加以规范,对东汉以后的玺印风尚影响深刻。汉玺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龟纽,随后又有瓦级,玺印的厚度宽度比案印增大。不再用“田”字格“日”字格。西汉中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王宇印,开“章”字使用于印文之中的先河,艺术风格多以沉稳平实为大宗,印文不竞巧、不尚奇,以朴实稳健的线条和儒雅平正的形体取胜。汉代流行的鸟虫篆入印,为士大夫和文人所推宠。

秦汉期间的玉印体式多为简洁易制的覆斗,即上小下大,如斗倒合。初期系绶的孔眼只在斗底穿过,继而斗底四边琢界,分作二层,覆斗为一层居下,斗底一层演化为矮平台,孔眼生在这矮平台的边壁。但是,孔眼的制作为了省力又为防顶部被弄崩,始终采用两端稍稍朝下对钻,经过反覆琢磨而成外大内小状,其交接处因此多错位。秦以前的玉印笔道起止较浅而尖,而汉代则为了合乎当时篆法平正方直,多在笔道的起止处再横向砣磨,使之端方。有时砣磨过头超出了笔道的宽度往往近乎斧形,有时只是笔道的一侧而类似朴刀,这是制作汉玉印的特征。

“王间信鉩”玉印印面2.0×2.0cm 通高1.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image

image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计官之鉩”玉印印面1.8×1.8cm,通高1.3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image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image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春安君”玉玺印面2.3×2.3cm,高1.9cm现藏上海博物院

image

image

战国时期青白玉官印。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凶奴相邦”玉印印面:2.45×2.45cm,高1.82cm现藏上海博物馆

image

image

image

战国此玺系青玉,方形,覆斗钮。凿白文"匈奴相邦"四字,是战国时代晋系的玺印,对研究战国时代匈奴与中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长于君相室鉨”玉玺印面:3.3×3.3cm,高1.1cm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image

image

image

战国私印。白玉质,覆斗钮。文字镌刻精美,为白文“长于君相室鉨”六字。此玺为一枚战国时期的官玺,长于君是人名,相室是职官名。人名与职官名连署,在古玺中非常少见,极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赠。

“赵憙”玉印印面2.2×2.2cm,通高1.2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image

image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田莞”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image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苏意”玉印印面2.4×2.4cm,通高1.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异”玉印印面1.9×1.9cm,通高1.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应衢”玉印印面1.4×1.4cm,通高2.0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image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妾繻”玉印印面2.0×2.0cm,通高1.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刘先臣”玉印印面2.6×2.6cm,通高2.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image

image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绩平”玉印印面1.2×1.2cm,通高1.9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

“潘燕”玉印印面1.9×1.9cm,通高1.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

“赵婴隋”玉印印面2.1×2.1cm,通高1.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image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

“杜元”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

“郭徹”玉印印面1.9×1.9cm,通高1.3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尹让”玉印印面2.1×2.1cm,通高1.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

“陈毋伤印”玉印印面1.7×1.7cm,通高1.2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

“王尊”玉印印面2.4×2.4cm,通高1.9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

“刘憙”玉印印面2.1×2.1cm,通高1.3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东汉私印。玉质,琢造,鼻钮残。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刘憙”二字,字口较深而平整。

image

兽钮玉印高2.3cm,长2.8cm,宽2.8cm

西汉玉印。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方形灰白色玉质,光洁明亮纽为一个站立回首的螭虎,四肢粗壮有力,长尾卷于腹下,造型生动,琢磨细腻,无印文。

“妾徼”玉印印面2.1×2.1cm,通高1.4cm

image

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

image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东汉“魏霸”是汉代玉印中的精品,也是现存汉代形制最为硕大的一方私印。据史书记载,魏霸是东汉和帝时人,曾任巨鹿太守、太常等职为政简朴。“魏霸”印文清朗妥适,线条匀落流畅,遒健中见婉转,具有一种文静典雅的韵味。

“妾未治”玉印

image

西汉私印。黄玉质。型制为方形,覆斗钮。印面有阴文鸟篆书“妾未治”。

image

妾是汉代妇女的谦称,未治是人名。印文字体简化,疏密自然,具有优美的装饰效果。

“武意”玉印

image

image

image

西汉玉印。玉印采用鸟虫篆书体,这是一种将鸟、虫、鱼的形象或抽象形态融入笔画的篆书变体。鸟虫书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上即已出现,尤以吴越地区较为流行。此印文字意态飞动、精丽娟美,与润洁剔透的质地和精湛的琢刻工艺交相辉映,是汉玉印的精品之一。

“陈请士”玉印边长2cm,高1.5cm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image

image

西汉私印,水晶印。透明,纯净无暇,覆斗形纽,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阴刻篆体“陈请士”三字,字体整规大方,通体抛光。

“夫人”玉印高1.5cm,印面2×2cm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image

西汉玉印。青黄色,桥纽,正方形。印面有边栏和纵格,阴刻篆书“夫人”二字。

“羊纽印坯”玉印高1.6cm江苏省盱眙县东阳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image

西汉羊纽玉印。青玉质,器表沁泽较重,方形印,羊纽,雕琢简约,形象不失生动,养身下穿有一孔,用于系挂,印面无纹,轮廓圆润,系长期把玩所致,当为玉挂饰。

“长乐富贵”琥珀印高0.8cm,边长1.1cm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姚庄10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image

西汉琥珀印。橘红色,边角光滑圆润,保存完好,上刻卧兽纽,兽腹下有一穿,便于携带,印面阴刻“长乐富贵”吉语,字体遒劲挺拔,显示汉印艺术风格。

“李谢”玉印长2.3cm,宽2.3cm,高1.8cm湖南省长沙市魏家堆3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image

西汉玉印。黄褐色,局部受沁有黑斑,印面为正方形,覆斗醒纽,上有穿鼻,印面阴刻篆书“李谢”二字。

“桓启”玛瑙印长2.4cm,宽2.4cm,高1.7cm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image

西汉玛瑙印。黄白色,印面为正方形,覆斗形纽,带穿鼻,印面阴刻篆书“桓启”二字。

“周诱”玉印长2.2cm,宽2.2cm,高1.7cm湖南省长沙市黄土岭27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image

西汉玉印。鸡骨白色,印面为正方形,覆斗形纽,上有穿鼻,印面阴刻篆书“周诱”二字。

“危息”玉印高1.3cm,边长2cm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新村3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东汉玉印。青玉,呈黄白色,覆斗纽,正方形,印面阴刻缪篆“危息”二字。印面残有印泥痕。

“吕万年”玉印高1.1cm,边长1.3cm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火车站74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东汉玉印。青玉,棕褐色龟纽,腹下有穿,正方形,印面阴刻“吕万年印”四字,缪篆。印文沟内残有印泥痕。

“皇后之玺”玉印边长2.8cm,高2cm,重33克陕西省咸阳市北塬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image

西汉皇后之玺。羊脂白玉,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暇,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纽为高浮雕的匍伏回首状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