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珠宝教父肖永福第一讲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

云玉网2018-10-28 17:35:41

玉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中国几千年、上万年的古文明中,玉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

繁盛的华夏民族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玉的认识和使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所用玉料种类之多,器形复杂而精美的程度,都极具中华玉文化的特色。

在悠久岁月中,对玉的珍爱形成自古不变的中国人爱玉、崇玉的心理,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内涵。纵观中国玉文化发展虽历经数千年沧桑,但每个历史时期又各有着鲜明的阶段和独特性。

玉猪龙

一、远古时代对玉的需求和选择

远在距今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推进中,在制造石器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一些优质石材进行挑选、加工,使其除了具有一定工具使用作用外,还比一般石器更受人们欢迎。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好材质的加工工具的价值,当然优于一般石材加工的工具。因此,工匠们在选择石料时有意识地扩大选料范围,甚至到较远的地区采集石料,许多加工精美的石器逐渐变成女人们钟爱的饰品。距今5000至8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地区,当时人们对玉的加工已经很有水平。

河姆渡文化

据出土文物分析:河母渡地区文化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上面一、二层为晚期文化层,下面三、四层为早期文化层,出土的玉制品有璜、块、管、珠等等均为较差玉质制作。同时,戴的玉制品在浙江等地的长江流域均有发现。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地区玉文化的发现已有一定水平。公元前3500年的红山文化既是一例:红山文化层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在今辽宁西部,内蒙东部与河北相邻的大范围内发现许多脱离了使用工具形态专门的作为装饰用品的玉制品,其中有具代表性的玉猪、玉虎、玉龟、玉鸟等,这一地区出土的玉龙是我国出土玉石中最早发现的龙形玉。从玉质来看大部分为蛇纹石质。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出土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西北地区)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原始文化的精典和核心(时间是前5000—前3000),出土了玉珠、瑷、玉环等物。

苏北大汶口出土的玉铲,做工精美、形制规矩。

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与大汶口文化有许多相承而有发展之处,出土文物有玉刀、玉玦、玉锛、玉琮等等;其中有一件墨玉锛,工型极为精美。

丹凤朝阳 · 玉玦

原始社会末期,玉的制作已经摆脱了单一的生产工具的实用性,逐渐与石器制作分家,形成一套从构思、取材、制作的工艺流程。从制作的物件看其审材、设计、开料、琢磨、抛光等均有一定水平,这时专肆玉器加工的作坊出现,原始砣具的出现和逐渐完善,使玉器加工日益完善。随着人们对玉的崇尚,拥有玉石制品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成为神话的象征。

仿古龙纹佩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玉史展现

自夏开始,经商、周等朝代中国经历了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在新石器末期对玉的认识和制作等积累的大量最基本的经验,在这个时期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经过选择、淘汰后,对新疆羊脂玉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且由和田玉逐渐取代了其它的软玉,使和田玉在中国玉史中谱写了更辉煌的篇章。

夏代(前21—前16世纪)玉器在制品上以祭器和饰品为主,主要有玉琮、玉玦、玉刀等(见河南堰师二里头出土文物,开古1978年01期)

商代(前16—前11世纪)玉器以和田玉为主要原料,制作水平有进一步发展,所制作的玉刀、玉戈、玉圭、玉璋等做工精良,而且有一定的尺寸规范。商晚期,和田玉成了奴隶主权力和财富的象征。1976年河南发掘的殷王室妇好墓,出土大量玉器,数量达755件(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期)制品以玉玦、玉戈、玉瑗为主。其质地大部分为和田白玉、青白玉、黄玉、也有少量蛇纹石类玉。从所发现的大量出土文物推断,商代不但大量开采和使用和田玉。玉的制作已经开始由于个人制作逐渐到作坊式生产。大量精美的玉制品还反映当时对玉的需求和宫廷可能专门组织玉人进行制作,生产专供权贵使用的玉器。

到了西周,对玉的喜爱更有发展,王室出于对财富的需求和占有,专门设有专为王室制作玉的玉府。周礼中有一段记载“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设“玉人”制作“六器”、“六瑞”。六器即用六种颜色制作的,规定一定形制,用来祭祀天地的玉器。六瑞则是用玉制作的不同尺寸的六种圭和璧,用来代表不同爵位的官职,在朝见皇帝时使用。周礼对玉器制作形制所作的许多规定使中国玉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和田玉玉琮

三、春秋战国时代——玉文化的转变期

到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群雄割据,战争四起,儒学兴起,许多著作对当时的玉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的理论和界定作了精辟的阐述。在周代制玉和用玉的基础上,玉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期。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均以和田玉为珍宝,不论城下之盟、战争谈判、封赏、进贡都少不了和田玉制品。《史记》中记载了公元前283年,苏厉给赵惠文王写信说:“如秦国出兵则影响到玉路畅通,昆仑山的玉就不再为王所有”。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活跃时期,诸子百家对玉给与了德的赞赏。管仲在《管子》篇中称“天玉之所以贵者,九德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绕,勇也;瑕适皆见,情也;茂华光泽并且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孔子也提出玉有十一德。战国时期对什么场合用什么制式的玉也作了严格的规定:《荀子》一书中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壁,召人以瑷,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琢玉工具大为改进,除使用切片的脚踏器械外,磨玉的砣也有增加和改进,制作出的玉器更精美。造型更生动活泼,且式样多变,花纹繁密而精良。纹饰多变化,如出土文物中见到的玉人,大型的壁以及夔龙夔凤(音奎)等等。

仿古龙凤牌

四、秦汉至唐代前的玉史发展

秦始皇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和田玉仍为国宝。到汉代新疆已经为中国版图,和田玉的采集运输更繁盛,玉器琢磨也更广泛和精良,大量经加工和未加工的玉源源不断运到中原。玉的雕刻技艺突破了平面浮雕向镂空雕发展,构图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著名的金镂玉衣、玉熊、玉人等出土文物展示了这个时期的风彩。

五、唐宋时期是和田玉开发使用的繁盛期

唐代是中国经济比较繁荣时期,玉的开采和加工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时制作的玉带及玉杯等均可看出当时工艺精湛,由西域进贡给唐皇的贡物中,最珍贵的就是和田玉制作的玉带、玉印、玉珐。

宋代,和田玉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所珍玩的玉器逐渐增多。镂雕工艺更加发展走向成熟阶段,设计上更贴近现实主义。山子、花鸟鱼虫的摆件、挂件多采用镂空,透雕技术。同时,仿古物的制作兴起,许多古件均由当时的人仿制而成多件,故今见之汉前玉器多有宋代仿制件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再鉴定古玉时尤其牢记这点。宋代民间辗玉作坊很多,古玩市场也开始出现。中国最早一部关于金石方面的著作《考古图》由吕大临所著,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

璞玉苍松

六、元明清是中国玉文化发展鼎盛时期

自元代开始(公元1271年),中国手工业兴起,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商贸的需要,玉石的加工、销售出现好的势头,工艺上除仿制前几代制品外,琢玉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大的雕件出现,如重达3500千克的存于北京团城的大玉海。高70厘米、深55厘米、口径135—182厘米,周长493厘米,为元至二年(1265年)作。

大玉海

明代琢玉工艺很发达,出现了较大的工艺作坊。如有名的苏州专诸巷。陆子刚则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巧匠。明代盛行饮酒、喝茶,应运而生的玉器中玉壶、玉杯作品较多,工艺精良。

清代(1644年—1911年 )是中国玉石开发和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开采玉石的点较前多,开采量和大块玉料的采集均是空前的。新疆许多地区兴起了琢玉作坊,制作了许多富有民族气息的工艺品。如存于新疆博物馆的刻涛大玉盘,口径65.3厘米,重约15千克。清乾隆年间,由于玉石原料充足,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皇帝爱玉促成玉石行业空前发展。宫廷玉器制作最高阶段器形之众,使用之广,产量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朝代所不能比的。

清代玉器可分为九类: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神像、文化、用具、镶嵌等(故宫博物院院刊1964年第四期)

龙耳官帽壶

从明代开始,出现缅甸所产的翡翠开始进入中国,翡翠以其颜色鲜、透明度好、致密坚硬,经加工制成的器物为人们所喜爱。

翡翠究竟何年何月发现,已经无详尽历史典籍可考。据我国地质学先驱者和奠基人章鸿剑先生《宝石说》一书所记,最早报导有关翡翠资料是《印度地质文学提要》一书。

书中写到在上缅甸的密支那地区度冒一带出产翡翠,不知采自何年,大半都输入中国时价甚贵,而此书是1800年前出版。

可见,早在两百多年前,密之那一带的度冒地区就开采翡翠。而1847年克利非托氏在其著作中也写到矿石(翡翠)出产一种橙黄色土中,初出为圆石子,自坑中深不达三十尺处即往往遇之。之后的许多外国地质学家均对翡翠的地质特征有过描述。

宋美龄麻花手镯

云南在清代时已有对翡翠的记载,清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对翡翠就一段有趣的记录:“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携出江岸各成堆……,玉石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

可见当时在勐拱、帕敢等地雾露河流域,开采翡翠已很兴盛,但那时采的都是以水中卵石为主,以后水石开采将尽或难度加大,又才转向开采半山半水的矿石或直接开采山料(即原生矿)。

翡翠开采历史至少有三百年,从云南腾冲及昆明等流传民间的许多与明代新疆和田玉制作方法和种类相近的翡翠制品的考察可以断定,当翡翠在清代兴盛之前,就在云南民间流传和使用了。

翡翠在中国盛行,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一直在中国流传的新疆和田玉经过几千年的开采,储量减少,满足不了需要;其二是翡翠的发现和使用,不但能满足国内对玉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翡翠以它细密的结构、温润的质地和丰富多彩的颜色博得了大众的喜爱。

清晚期,慈禧太后对翡翠的宠爱更加促进翡翠的推广和使用。从几百年前到现在,翡翠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十倍到上千倍,但它仍然在中国市场和亚洲珠宝市场上占有显赫的地位。以至于中国珠宝业内人士将其列为世界五大名宝(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之列、成为不是矿物单晶体宝石中的一员,这就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特点。

糯冰种飘阳绿手镯一对(55mm)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