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犹太人爱看书,中国人爱玉,玉雕作品的艺术性何在?

云玉网2022-03-14 23:45:18

每天打开网络,读到的新闻,很难得不是灾难或者悲剧。在国际新闻和事件中,和“犹太人”相关的字眼格外多和瞩目。

了不起的犹太民族

放眼人类文明史: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毕加索、卓别林、基辛格、扎克伯格、斯布尔伯格……

image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前面,都能加上同一个定语——犹太人。在上千年的大流散中,犹太人如何维持身份认同?又何以改变世界?

犹太人似乎一直笼罩在神话传说,亦或是阴谋论的迷雾之中。

犹太民族也许是人类最独特的伟大民族——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为人类奉献了《圣经》;在各领域都大师辈出,群星灿烂;全球流散2000年,甚至连语言都丢失了,最终说着85种语言、从115个国家移居以色列立国;战火中一代人就建成现代经济强国,建立起融合宗教、传统的现代民主社会。

要问犹太民族为何璀璨,一致的答案是:犹太民族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

中国玉文化的精神

犹太民族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爱玉的国家。

在中国,玉进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恋人以玉传情,俗人视玉为宝。话讲得好,谓之“玉言”;人长得好,谓之“玉人”;美酒或甘美的浆汁,谓之“琼浆玉液”;合作得好,是珠联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缘;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人喜欢玉,视之为宝,但是,什么是玉?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赏玉?玉雕作品的艺术性何在?

如果你看过《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一书,相信一定会找到答案。

image

该书做了系统的梳理,从传统审美中的如何认识玉,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空间维度如何赏玉,琢玉艺人如何审料与治玉,如何用料与攻玉,这些都是该书要回答的问题。

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

作者:姜坤鹏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9787501070251

作者简介

image

姜坤鹏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人才与教育专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省部级创新团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及教学与科研项目5项,在《民族艺术》《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社科成果获得奖励5次。

图书内容简介

在中国,玉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恋人以玉传情,俗人视玉为宝。话讲得好,谓之“玉言”;人长得好,谓之“玉人”;美酒或甘美的浆汁,谓之“琼浆玉液”;合作得好,是珠联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缘;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人喜欢玉,视之为宝,但是,什么是玉?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赏玉?玉雕作品的艺术性何在?该书做了系统的梳理,从传统审美中的如何认识玉,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空间维度如何赏玉,琢玉艺人如何审料与治玉,如何用料与攻玉,这些都是该书要回答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以大量古典文献中记录玉、玉器和琢玉工艺的典籍资料为基础,特别是自宋代以来大量研究玉的文献。除了依据古典文献,作者还进行了田野调查,先后多次赴北京、苏州、上 海、扬州、南阳等十几个玉石产业基地调研,采访20多位琢玉艺术大师。希望将书面材料和现实材料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从构思、加工到欣赏,在各个环节、多重角度中研究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

image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

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

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

image

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过程的用料与攻玉”,论述琢玉艺人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分析顺应材料量、体、形的加工用料和依照材料性能的工艺技术;第六章是“以已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归纳概括出贯穿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分别从由物见人、材为艺尊、惜料尽用三个角度论述。

总之,该书通过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全面系统地总结“以美石为玉”的传统识玉认知,历史维度中“由物及人”的用玉观念,空间维度中“体物得神”的赏玉理念,构思过程中“因材施艺”的治玉原则,加工过程中“量料取材、以石攻玉”的规则,传统琢玉工艺中“以己度物”的审美观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