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山神石解密——论金玉、荆虹石、荆山玉的关系

云玉网2016-12-13 13:30:49

神秘的荆虹石,奇妙的荆山玉,同为一物出自荆山。从古至今均有史料记载,最具权威性的著作有《山海经》、《水经注》、《史经》、《荀子.大略》、《诸子百家卷》、《录异记》、《荆州记》、《湖北建制沿革》、《佛经》等。历朝来对其有诸多叫法,如五彩神石、金石、金玉、荆虹、金镶玉,其特征为:金黄色和红色的天然矿物质连接五颜六色的不等边角砾宝石。历史上还有诸多文人墨客对它进行过描述,经过考证荆虹石就是荆山玉的雅称。

荆山玉到底出自何处、又有何特征?要想破解它的奥秘必须先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史书记载的荆山之首古景山在哪里;二是天然黄色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在哪里,这是关键所在。什么是荆山玉、出自哪里、为什么数千年来多有文字记载,却少有荆山玉的出现?下文中将会一一解答。

地理定位

关于荆山玉的地理位置,有三本权威著作来锁定。一是《山海经之中山经》记载的:“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金玉在书中解释为未经提炼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质和玉石,根据书中记载,景山是荆山的首峰。另一本是北魏地理学大家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书中记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此书对沮水和周边水域的位置有了明确的界定。

《湖北建制沿革》中记载,汶阳郡沮阳县在今湖北神农架与保康交界处,并且在书中附有多张标注景山沮水位置的古代地图。景山东边是沮水的发源地,南边是龙潭河发源地,北边是清溪河的发源地,西边是桃坪河发源地,沮水和龙潭河注入长江,清溪河和桃坪河注入汉江。根据史书记载结合现实依据,已认定,沮水发源地的主要山脉为景山,即现在的茅山、马坡、长岭、凤凰山。其主峰东南延伸至关山,西北至关凤山,地理位置为古房陵县至沮阳县交界一带。据考证以古景山为中心的四水发源地是早期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样从历史上就证明了这一带存在一种特殊的矿物质(天然金属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古人称之为金玉,也称为荆虹、金镶玉和荆山玉。综上所述,可见再次发荆山玉并不是神话,而是顺理成章。

国内有几个地方都有荆山和卞和三献的故事,那是随着楚国的发展壮大,楚都的迁移,楚人为了传承这种精神文化而形成的多处荆山和卞和三献文化。这点有两个证明,一是荆山之首景山,也叫楚山,史记记载只有湖北荆山,二是楚厉王继位时间是公元前758年至公元前741年,根据年限史书记载在沮漳,《左传》中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经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印证楚人对他们形成的路线、发生的事宜都有怀念和传承的习惯。比如早期楚人从黄河迁移经汉水入荆山,出漳水到平原,都用有同样的地名和文化,至今存在。因此而见地名是没有异议的,是顺理成章。中国历史很多记载都是这样,应该对历史文化故事发生点和继承点分别研究。

历史背景

约两千多年以前,石玉文化在荆楚大地上达到了鼎盛时期,是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举国上下热衷于玉器加工、收藏,同时把美石当作一种珍贵的礼品,来展示自己的忠诚和礼仪。楚人卞和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当他在楚山中得到宝玉后,为了彰显他的忠诚,他将宝玉献给君王,从而谱写了卞和献玉的动人篇章。《诸子百家卷:韩非子》中记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武、文)王”。在卞和献玉的故事先后,有很多文人墨客来描述荆山玉的存在。春秋时期这种美石被称为荆虹,据《录异记》所载,其特征为:“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与荆山玉的特征十分相符,因荆山玉的成因至今还未解密,它的结构很像陨石,石头内外布满了大小不一,因高温气体形成的气孔,是由一种五颜六色的宝石连接构成,若拿在手中观赏,随着转动角度不同,宝石的颜色也随之变化。古人描述此来自荆山五颜六色的角砾岩为“荆虹石”。楚人把这种神秘、坚硬的石头作为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文化,从而使一个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佛经》中记载:“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总赖指示,明眼宗匠,衣裹明珠。”这一点就揭晓了荆山玉的识别之谜。三国诗人曹植诗中写道“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这就证明了荆山玉的高贵之处,以及李白也在诗中写道:“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等记述。《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中对楚有明确的地域界定,结合其他史料记载,我们发现卞和是景山沮水周边之人。因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远行,所以说卞和极大可能在他居住的周边发现此玉。因当时植物茂盛,覆盖物深厚,地质勘探条件差,不可能劈石开山寻玉,所以寻玉的基本地理条件以河流、小溪为主,那么寻玉只能发生在古景山周边山林水域中。

传说和氏璧是璞,因玉匠看不透而卞和受到剁脚的惩罚,这个说法存在疑问。玉石的原石从古至今就代称为璞,开璞见玉是玉匠的基本常识,厉王的玉匠们不可能草率地定论是石不是玉,从而对献玉者实行重罚。厉王重罚,武王重来,更显示出这个硬道理,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有眼不识荆山玉和有钱难买金镶玉的典故。

通过我们和地质专家多次勘察,并辅以现代地质科考技术,发现关山至关凤山一带有很好的宝石砾岩,这就是金黄色天然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金玉、荆虹、荆山玉。为什么说它与和氏璧有关,其理由如下:(1)《荆州记》曰:(临沮县)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2)离卞和故乡可能很近;(3)和氏璧就是一种特殊的美石,可以说当时的玉匠和爱玉之人都不认识,所以没有人说它是玉,也印证了唐朝诗人李涉所描述的“既然一片荆山玉,只怕无人识卞和”;(4)卞和认为它是一块宝石,是因这种玉沾水后才显得透润,有阳光才可以照射出各种色彩,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它看起来就是一块石头;(5)这种石头最主要的特点是粘在宝石周边的物质均为金黄色和红色,但若不打磨就像黄泥,打磨后才能显出它的光鲜亮丽。(6)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已基本阐述了和氏璧的材质,他的著作《荀子?大略》记载:“和之璧,井里之厥,玉人琢之,为天下宝。”我们可以简单解释为,和氏璧就是卞和在他居住村庄周边的河流小溪中得到的一块很特殊的石头,经玉匠雕琢后,因当时文化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天下之宝。荀子和韩非子的记载最具可信度,因为他们所在的时期,正是和氏璧物证流行时代。最主要这种宝石是多晶体组合而成的,经阳光照射后会因折射角度变化而变换色彩,人们长期佩戴还可以向红、紫、蓝等颜色变化,与史书上记载的相符。文王将这块石头打磨后才得知它是美玉,并赐名为和氏璧,为献玉者封功。

为什么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玉并将其制为传国玉玺?因为:(1)这块玉的色彩玉质无它可比;(2)连接宝石的物质含有珍贵的金属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3)其象征着政治权力和民族凝聚力。当时的诸侯割地称王,秦王统一天下的心情迫切,需要一种神秘有力的文化来凝聚民族,统一国家。这块玉让他有了灵感,大自然能把一块宝石破碎,又将它聚拢,组成五颜六色的颗粒状奇石。这让他明白了分裂的民族需要一种文化,能将所有民族凝聚在一起,为他所管,实现他统一国家的梦想。秦王想到了大自然能粒石聚宝,大民族可育人强国的硬道理,所以他制成了传国玉玺,传承“得玉玺者得天下”的政治文化。

我们不多论述荆山玉与和氏璧的关系,但根据多位历史学者和地理学家的记载,荆山玉的位置在四水发源地景山、卞和抱璞也在景山,景山的山体面积不超过二十平方千米。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玉文化已有八千多年历史,早期的玉石属以黄色为主的角砾结构,比如西藏法螺天珠王和武当金顶的地砖,这几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只去探索荆山玉的奥秘,至于它与和氏璧的关系,这需要后人去评说。

现实状况

为什么后来没有人再发现这种玉石?原因如下:一是地壳运动使出现这种玉石的地方被泥土石块所掩埋,小溪河流也改变了它的流向,以至覆盖到如今。因数年前的一次泥石流冲刷,它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二是玉文化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品的高低来划分阶段的,正所谓“盛世出玉”,有可能在战争和贫困时代无人问玉;三是可能部分人把玉石定义的太狭隘,被人们发现并且认可的美石就称为玉,而那些藏在地下没有被人们发现的美石,大部分却不被认可。这应该也是个误区,还有很多藏在地下的美石未被人们发现,难道新发现的美石就不是宝石吗?大部分人都把宝石当作一种饰品来鉴赏,但荆山玉却不能完全用饰品文化来定论。因为他富有宗教、政治和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应当用另一种思维和眼光来看待荆山玉,欧美国家很早已经把角砾状美石定论为多晶体宝石。

几十年来,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认真研究了历史资料,收集民间传说并整理有关线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组织专家多次对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深入的地质考察、勘探、样品采集,终于在2004年关山至关凤山一带发现了与史书记载相符的金黄色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通过研究、检测,我们发现这种黄红多彩的角砾宝石综合分析与史书记载金玉、荆虹、荆山玉相吻合,它含有硅、铁、铝、钠、镁、钛、金、银、稀、碳等微量元素。这就是荆山玉的特性,但它最大的奥秘是成因。

新发现的荆山玉有很多优质的特点,比如说这种宝石砾岩,里面的宝石有多色和单色,粘结在宝石周边的矿物质与里面的宝石硬度一样,均在6.8度以上,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天然金属矿物质。通过多方面考证,荆山玉是在数亿年前通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在特殊的环境下多次热能形成,这就是荆山玉的神秘之处。因历史记载已详细阐述了荆山玉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地点在景山,二是金玉解释为未经提炼和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也被解释为金黄色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但荆山玉与和氏璧是什么关系,是同出一脉,还是同为一物,这还需要我们与专家学者更深一步去研究。

荆山玉的主要特点是:

(1)深厚的文化底蕴;

(2)多种美丽的色彩;

(3)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

(4)因光合作用、温差作用会产生色彩变化;

(5)超强的硬度。

所以荆山玉的价值是文化,品质是结构,高贵是色彩,奥秘是成因。也印证了《三国》中鲁肃和庞统的赞美:“荆山之玉谁人不爱啊”!

荆山玉是一个困扰了世人几千年的谜题,想要去完全破解它的奥秘,还需要社会科学、材料学、中医学等领域更深入的研究。但无论自然科学怎么论证,这种玉石就是大自然形成的顶级宝石,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和皇家气派的纯天然金镶玉。

保康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和多家地质单位及行业专家,通过多年来的现场调研学术研究,终于得出了它的初步结论。我们根据史书记载、实地调研解谜了两大课题,一是确定了沮水发源地古景山的位置;二是在荆山一带找到了天然金属矿物质和玉石的结合体,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荆山玉标准,从而证实了荆山玉的存在。

研究意义

开展对荆山玉的研究,其主要意义有三点:一是从自然科学研究这种罕见的地质结构成积和微量元素,通过深度研究能发现新的地质结构奥秘;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这种石头为什么在古代产生了如此之大神奇的力量、扮演了那么动人的故事,从而来研究他们利用这种非自然精神文化和存在的价值来汲取、继承、保护利用;三是最主要研究卞和三献坚贞不屈、百折不挠、不求名利的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得到发扬光大,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