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没落:那些曾经的玉器厂

云玉网2017-01-16 13:25:33

在以前玉雕行业并不兴旺的时期,玉雕师们都是在玉雕厂比如国有玉雕厂工作的,很多有名的玉雕大师、老师傅都师从玉雕厂出身。但是现在那些国有的大型的国有玉雕企业,已经转制或者倒闭,玉石行业的玉雕厂也已经不是上世纪的状态了,但曾经的那些玉雕厂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铭记的一段历史。本文我们就来梳理那些曾经从辉煌到没落的玉器厂。

北京玉器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器成为出口创外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汇集民间琢玉艺人建立玉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北京玉器厂成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历经“文革”初期的几年动乱到80年代再度进入辉煌发展的阶段。

北京市玉器厂座落在崇文区龙潭湖畔,这里曾是京城手工业集聚地,被誉为“工艺美术的发祥地”、“特种工艺的摇篮”。

北京玉器厂在当时占据着“执牛耳”的地位,当时,北京玉器厂不仅是北京工美集团下属“四大名旦”之首,还是全国规模最大,技艺最好,作品最佳,在全国评比中获得奖项最多的玉器生产基地,连续八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50余年间共培养造就了15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8名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出大批堪称国宝级的玉雕珍品。

王永海(左)、潘秉衡(右)合影

在北京玉器厂辉煌的那段时间,京城的玉器行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其中最有名的是“北玉四杰”,又叫“北玉四怪”。他们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北京玉雕厂没能很好的跟上时代步伐,也没能很好的应对“玉雕作品市场化”这个骤然之变,因此影响力日渐衰微。如今北玉的建制尚存,但整体的技艺水平却已不同往日。

上海玉雕厂

1955年12月31日,上海玉石雕刻厂的前身上海蓬莱玉石雕刻合作社在上海第九中学礼堂成立。1958年12月18日上海蓬莱玉石雕刻合作社正式改名为上海玉石雕刻厂,自此海派玉雕正式进入了成长期。

据上海玉石雕刻厂的老人回忆,当年厂里的“母语”是扬州话。因为大多数职工是扬州人,技术骨干全部是扬州人,他们乡音难改,工人们也只好跟着师傅说扬州话。扬州人是上海玉雕厂的主心骨,扬州师傅更是深受工人的尊重。后来,厂里办起技工学校,培养专业人才,逐步走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尤其是雕刻设备和技术的改进提高,给海派玉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这期间,海派玉雕在诸多技艺上实现了突破,并正式确立了海派玉雕的艺术风格,为海派玉雕今后的发展确立了方向。这其中最先实现突破的是海派玉雕的标志性创作——炉瓶,其领军人物正是当时炉瓶界的“四大天王”——孙天仪、魏正荣、刘纪松、周寿海四位大师。

刘纪松(左)、周寿海(右)

从1984年至今,海派玉雕正式步入了成熟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仅让全国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春天,还给海派玉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制和体制的改革让很多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上海玉雕厂的玉雕师们纷纷脱离了体制的束缚,走向社会,开创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进入新世纪,海派玉雕的能工巧匠们像“八仙过海”那样,各施才华,各显神通,形成了当今百花齐放的局面。

南方玉雕工艺厂

南方玉雕工艺厂早期的玉雕机械

在广州玉雕史上,有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南方玉雕工艺厂。南方玉雕厂原本职工来源于1956年成立的莹光玉器生产合作社和璧光玉器供销生产合作社。1967年文革时期,两合作社进行了合并,次年,越秀装潢厂也合并其中,组成了南方玉雕厂。

文革时的南方玉雕工艺厂,工人在做吸眼工序

在当时的环境和管理下,南方玉雕厂的经营并不理想,新从业人员的增长极度缓慢——毕竟那时候,国家鼓励上山下乡,对传统手工业的继承没有给以太多的重视。1972年尼克松访华,该事件是中国手工艺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1972年尼克松来访中国时,随身带了100多人的记者团。那些记者对中国十分好奇,也对中国的金饰和传统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们一下买下了能看到的所有金饰与传统手工艺品。当时,周恩来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力量,看到了它对促进外贸、促进国民生产总值有着巨大潜力。于是他向毛泽东建议发展手工艺行业,毛泽东也觉得可行。

尼克松与周恩来助推手工艺发展

中央一声令下,全国闻风而动。于是一批批新人加入了手工艺行业,随之,南方玉雕厂也增加了很多新的血液。当年南方玉雕厂的厂长和很多玉雕大师也正是因为尼克松和周恩来迎来了自身的发展契机,让他们得以在玉雕领域中大放异彩。总的来说,尼克松和周恩来对中国的工艺行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南方玉雕工艺厂时期的摆件作品

南方玉雕厂大多数老师傅的手艺都是家族传承的,一人进厂,全家进厂的情形很普遍。但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新鲜血液进厂。1972年以后,每年都有上百名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南方玉雕厂。这时已开始有机械化和钻石工具,车间也安装了电风扇,所以,有大量女性进厂当玉器工人了。1976年厂里有900多职工,最鼎盛时有1300多人。在工艺行业中,也算数一数二了。

然而,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市场化操作越来越成熟,要求企业产供销、出口、收汇一肩挑,南方玉雕厂这条大船,老师傅退休的退休,下海的下海,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招收新工人也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玉器街开张后,在玉器街摆档的收入,与在工厂里的收入,简直是天渊之别。以前以为“船大好冲浪”,现在却是“船小好掉头”了。现实摆在眼前,许多年轻人纷纷到玉器街开个档口,自产自销,做起小老板了。

1999年,南方玉雕工艺厂进行改制,成立南方玉器珠宝实业公司。从繁华的上九路搬到了东华西路,这里与玉器街,已经离得很远了。2005年,这间千人大厂,只剩下76名职员工,最后连东华西路也守不住。一个辉煌的传奇,就这么黯然终结了。

扬州玉器厂

扬州玉器厂于1956年2月由八位老玉雕艺人创建,由最初生产小队到1958年上升为地方国营,目前是是国家商务部命名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

扬州玉器厂成立,担负着继承和发展玉器传统工艺的重担。新时代的扬州玉器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

其中白玉《宝塔炉》、碧玉《石刻聚珍图》、白玉《五行塔》、白玉《大千佛国图》四件作品被国家征集为珍品永久收藏。

扬州玉器厂留给扬州地道的玉石文化,如今,扬州玉器厂仍在为推广扬州玉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

苏州玉雕厂

1960年7月27日,苏州玉石雕刻厂、百花玉石雕刻厂联合提出要求并厂,于同年9月1日经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同意二厂合并,定名为苏州玉石雕刻厂。1970年 红木雕刻厂、玉石雕刻厂、漆品雕刻厂、装潢设计公司四个单位合并为苏州雕刻厂。

1972年8月,苏州玉石雕刻厂从苏州雕刻厂分出,恢复苏州玉石雕刻厂。1974年5月,苏州玉石雕刻厂因原址阊邱巷10号拥挤、经工艺美术工业公司调配搬迁白塔西路33号。

八十年代,苏州玉石雕刻厂达到最为兴旺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和优秀作品,"炉瓶"、"麒麟吐水"都获得优秀产品称号。而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生了以原玉石雕刻厂技工等一批大师为代表的新时期苏帮玉雕领军人物。像我们熟知的杨曦、蒋喜、瞿利军、葛洪、程磊、唐伟琪等都来自苏州玉石雕刻厂。

在九十年代末左右,伴随着中国体制的改革,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纷纷离厂,成立了自己的工作间,使得苏州原有的整体玉雕力量开始变得分散。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4年苏州玉雕厂彻底解体,标志着苏州玉雕从一个单一集体制的大工厂转变为私有制形式小作坊,苏州玉雕行业的生产主体以多而小的工作室为主,产品主要由港澳台地区的商家采购而最终销往海外。

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玉雕厂或倒闭或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风采,除了大环境里的经济体制外,也包括经营模式、手工艺的传承等各方原因。但不管怎样,曾经的这些玉雕厂给多少玉雕人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也给我们传统的玉雕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