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主创者讲述中国玉雕四大国宝《岱岳奇观》的故事

云玉网2022-02-23 08:51:56

上周,在女儿的陪同下,80岁的张志平去了趟新落成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大国匠作”展厅,站在齐齐亮相的玉雕“四大国宝”面前,张志平思绪万千。

中国工艺美术馆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作为镇馆之宝,正在展出的玉雕“四大国宝”分别是: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

张志平,194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另一身份,是其中一号国宝“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的主创者之一。

“这件作品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天,百花齐放,花香四溢,龙的传人正在勇攀高峰。这就是《岱岳奇观》的寓意。”采访时,张志平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岱岳奇观》,是怎样一件国宝?

玉雕界习惯把玉称作料,四大国宝由四块料雕琢而成。在四块料中,最受关注的便是1号料,它最重也最大。《岱岳奇观》恰好由1号料而来。

“这块料重达363.8千克,此等规模的巨翠可谓稀世珍宝!”张志平说。

image

据他介绍,更为珍贵的是,这四块料均来自翡翠界极其罕见的同一块原石 “卅二万种”。

据相关文献记载,这块翡翠产于缅甸,重达上千公斤,部分已经磨皮,整体都是满绿,非常难得,遂称为“翡翠王”! 传说清朝末年,翡翠王刚刚出现,一位云南卖玉的商人将其运到中国境内,卖给了一位富商,以三十二万两银子成交。在古代“三十”称呼为“卅”,这也是“卅二万种”的来历。

张志平记得很清楚,1982年11月,四块巨翠被运到北京玉器厂一座三层小楼内,计划要雕成国宝由国家收藏。

而张志平能被选中成为一号料的主创者之一,是因为他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富于创造力。而这,不得不提到他的师傅:潘秉衡。

解放初,京城玉雕行业群星闪耀,频出绝活。四位有名人物,即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也被称为“四怪”,意为各怀独特技艺的怪杰人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怪”离世,“一怪”瘫倒,只有王树森还能继续工作。启动玉雕“四大国宝”雕刻工程时,由王树森大师领衔,5位玉雕大师分别担任4件作品的主创者。他们是:一号料陈长海、张志平,二号料蔚长海,三号料高祥,四号料郭石林。此外,还有50多位玉器厂的精英参与,涵盖老中青三代。

就在创作过程中,王树森和陈长海先后离世。作为“四怪”之首潘秉衡的高徒,张志平一个人担当起一号料主创的重任,直至作品完成。

美玉磨人,他曾吃住在厂里整整8年

一号料因其本身是个山形,大家认为:雕琢山子最为合理,可以达到保大、亮绿的要求。

最终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的《岱岳奇观》,是精美绝伦的:其以东岳泰山为主要景观,以中天门为中心,集中表现十八盘、天街、玉皇顶等。

作品的正面,由于绿翠多而密,所以设计为泰山的阳面,雕刻以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树林,并以亭台楼阁、人物、鹤、鹿、羊(鹤、鹿、羊均寓意吉祥)、小桥、瀑布、溪流等作为近景,刻划入微,突出展现翡翠质地的精华及玉器制作的精湛技艺。

翡翠的阴面,呈深沉的油青色,所以被设计为泰山的阴面。在左上方,刻着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以铁线篆字体琢碾于其上,填以金色,风格古朴高雅。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正面右上方的边缘有一块红棕色的翡翠,张志平利用这一难得的俏色,设计成一轮红日在山巅徐徐升起,隐现于云彩之中。

从1982年四块巨翠原石运到北京玉器厂,到1990年完工后首次展出,其间历经整整8年。这8年,张志平基本吃住在厂里。最终美玉雕成,就是时间给予他的回报。

image

“人磨玉,玉也磨人哪!”至今回忆那段时光,张志平仍然觉得那是快乐而珍贵的。

当初,张志平能成为“四怪”之首潘秉衡的徒弟,就是因为他不仅经过北京工艺美校的科班培养,且有生动活泼的原创力。

《岱岳奇观》,曾于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

对于《岱岳奇观》,有人曾这样评价:《岱岳奇观》翠山成功地再现了造化的钟灵毓秀和大自然恩惠的人间奇景,歌颂了岱岳浓郁的人文色彩。

“潘老师(注:潘秉衡)常常这样指导我们:‘料像什么,就把它做成什么。’这让我受益匪浅哪!”张志平说,“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

而这,也导致张志平重视“相玉”,根据原料反复揣摩,确定主题,因材施艺,并在制作中不断完善。

内行都知道,玉雕里包含着一种气息,一种态度,领会了这些,才叫懂玉。而玉雕的意蕴,是以人的境界为基础。

天目新闻记者采访张志平,感觉他虽然是位手艺高超的玉雕大师,但气度豁达、谦逊平和。他的眼里,只有玉雕。跟他交谈,也始终围绕的都是美玉。

当初,他通过反复相玉,决定冒险利用1号料绿色旺的一面的一棱二面三道绺(指“裂缝”)的缺陷,大胆将此面改作泰山山子的正面,变劣为优,体现了泰山山势的雄伟险峻、巍峨挺拔、群峰斗奇的景象和气势。

1号料正面原来有道裂缝,1尺多长,比较明显。张志平经过长久思考,大胆提出将其削下一块。“这样一来,整个作品正面反而显得通透了,山峦的层次感也出来了。”张志平说,“而削下的部分,刚好补足了花篮《群芳揽胜》的用料。”

他还采用“藏”的手法,通过套式,将泰山十八盘表达得隐约而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被他同样巧妙处理了的,还有3道小小的斜绺。“通过‘遮绺’的方法,我把它们都‘藏’在树林里了,非常完美!”对此,张志平至今觉得非常满意。

按照中国画“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绘画传统,张志平说他还将军人、学生、工农兵等总共64个人物,做进了《岱岳奇观》。其中,还有一个正在歇脚休息的泰山挑夫。有兴趣的读者,假如下次能碰上《岱岳奇观》,不妨去找找看。

玉汝于成,他说相当于是在实践中读了大学

张志平16岁时考上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8年后再到北京玉器厂,直至退休。

image

他说自己很幸运,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名师。自己的小小成就,也多亏有这些名师们的指点与提携。

先是“四怪”之首潘秉衡。“我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前夕,潘老师过来挑选徒弟,一眼相中了我。”张志平说,“我的大部分本事和手法,都是跟潘老师学的。”

他还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我创作《岱岳奇观》,更是遇到登峰造极的‘大咖’无数。”

这一点,可从当时配备的专家组阵容窥见一斑。当时,为题材把关、参与出谋划策的艺术顾问团队简直令人惊叹: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开渠,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国家文物局专家王世襄,雕塑家钱绍武,画家李可染、李苦禅、黄胄、华君武、徐北汀、黄永玉、郁风,书法家启功、曹辛之、祝缅,雕塑家傅天仇、刘焕章、邹佩珠,红学专家周汝昌,金石学家朱家晋,工艺美术家郑可、唐克美、张臣杰、郭效儒,玉器收藏大家马北辰,电影文学教授陈山,作家王名时,知名记者韩笑鹏……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曾建议他们在设计时“画S线”,以处理登山时“拐弯抹角”走的路线。这点,张志平把它运用在十八盘景观中,效果非常理想。

漫画家华君武建议整个作品要“做得和谐一点”,雕塑家傅天仇又说要“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感”。“这下,相当于给‘四大国宝’的创作指明了大方向呀。”张志平说。

在表现景物的远近、山峦的光影层次感时,张志平说他借鉴了雕塑家刘焕章提出的“纳光纳阴”手法。“这种中国雕刻艺术的独特表达,我甚至把它运用到64个人物的眼睛部位。辟如处理眼皮时用到‘纳阴’手法,瞬间人物的神态都‘亮’了、活泼了许多。”

再次是一些“大国工匠”般的老艺人。作为1号料泰山山子的主设计、主雕人,张志平曾去扬州玉雕厂参观学习,向那里的老艺人请教扬州山子的做工,掌握其艺术特点。同时,他还和同事们两上泰山观摩实景、速写写生,从“写其形、会其神”中,捕捉到满意的设计灵感。

至今回想起这段经历,有了这些名师们的指点,张志平说他相当于是在实践中读完了大学,“非常幸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