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镇平——不产玉的“中华玉都”

云玉网2016-05-25 13:51:12

豫西南,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河南省镇平县。这座古称涅阳的小县不产玉,却是闻名天下的“中国玉雕之乡”,更号称“中华玉都”,这种“无中生有”的现象也成了当地最吸引人的重要元素。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镇平县与玉结缘,始于夏商,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明清时期已颇具水平和规模。1975年3月,考古人员在镇平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穿独立铲,其造形逼真,工艺精湛。经专家鉴定属夏王朝作品,从文物考证的角度,确定了4000多年前镇平人就已经从事玉雕加工。

据镇平《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当地民间艺人仵永甲的玉雕制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 这些玉雕工艺品由吴庆桐呈送大总统袁世凯后,曾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蜚声中外,引起国外客商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又相继经历了国营办厂时代、个体经营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化、园区化发展时代。上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手工业经济,镇平县城、石佛寺、晁陂、高丘等地纷纷成立了玉器加工厂,奠定了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玉器行业进入个体经营时代,很多大师开始自己开厂带徒弟。1993年起镇平县连续举办的“镇平国际玉雕节”,尤其是在2002年升级为“中国南阳玉雕节”后,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玉雕产业的发展,镇平呈现出“玉料买全球,玉器卖全球”的产销格局,实现了由“玉源天下”到“天下玉源”,成为中国玉品种最全的集散地,生产的玉雕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镇平玉雕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众多的当地人纷纷投身到玉雕行业中去。全中国只要有玉的地方,就有这座县城的人,更有“十个玉器匠,九个南阳人”的说法。2008年,镇平玉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玉雕工艺上,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宛派风格”:镇平玉雕工艺在继承传统内雕和透雕工艺的同时,又吸收了南北派工艺之所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粤闽工艺之纤巧,又有苏杭派的婉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入微。

镇平玉雕在原料选用上,既有国内著名的独玉、岫玉、翠玉、和田玉、青玉等,还有阿富汉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白玉、缅甸玉等外国玉,产品主要有饰品和摆件两大系列,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炉薰、首饰、茶具等十大类。产品数量上,摆件占全国产品的90%以上;挂件类占全县产品的40%左右;茶具、酒具在全国独一无二。

近年来,镇平县众多玉雕作品在全国“天工奖”、“百花奖”、“玉星奖”、“玉华奖”等国家级评比中荣获大奖,获奖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引领中国玉雕工艺发展的“风向标”。仵应汶、仵海洲创作的“九龙转动花熏”、“百年梦”等作品,现存放于人民大会堂和国家美术馆,被称之为镇平玉文化的人文杰作。

说起镇平人缘何钟情玉雕加工,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表示,镇平人从最初的敬玉、爱玉、赏玉到加工玉,并形成一定的群众加工基础,跟镇平的地理因素密不可分。镇平位于豫西南,毗邻南阳市区,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当地老百姓靠种田无法度日,只有靠加工、靠流通才能生活下去。此背景培养了镇平人的商品意识,形成悠久的加工历史,加工玉也就顺势而生。

甘海燕说,镇平形成庞大的群众加工基础,从深层原因探究也与镇平人的五种精神分不开:“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四海为家的传播精神、诚信经营的儒商精神、事实求是的实干精神、笑迎八方宾朋的开放精神。五种精神全国独有,也成为玉雕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深层缘由。

任重道远须奋蹄,风正潮平好扬帆。现如今,镇平正以打造“中华玉都”为目标,加速打造集玉原石销售、玉雕生产加工、玉雕精品展销、玉文化研究传播为一体的国家级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笔者相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镇平玉文化产业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