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算起,至今已有六千余年。但要说变化最大的时期,恐怕就是这二十年了。这其中有好有坏,有黑有白,有些甚至影响了和田玉发展的整个进程。
一、从开石取玉到独籽留皮
的玉石传统开采方式是切割大料、剥除外皮,仅保留玉肉进行雕刻制作。
到了近代,人们对天然原石,尤其是原籽的偏好愈发明显。更倾向于利用原有的籽型与皮色,创造出整体性更高的独籽作品。
二、从一身“青白”到一生“好色”
大多数老玉的色调都是白玉或青白玉,很少有彩色玉种大规模开采的记录。
可近些年出场最多、上涨最凶的,正是各类和田玉带色料。碧玉、黄玉、青花、糖料,每一个都价格不菲。
三、从镂雕圆雕到俏色巧雕
镂雕与圆雕工艺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战汉玉雕中运用颇多,明清时期达到顶点。
伴随着苏工的兴起,许多玩家开始接受俏色巧雕这种独特的玉雕技法。运用天然色彩进行创作,也逐渐成为玉雕艺术的主流。
四、从琢磨成器到好玉不雕
如果在古代给人送一块和田玉原石,对方肯定会认为你是在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不过这些年的和田玉市场,尤其是籽料市场,对于原籽的偏好却明显高于雕件。不带工的玩籽价格飞起,面粉确实是比面包贵了。
五、从重器至宝到小件精工
国人讲究以大为美,玉器也是同样,大件的器皿用具、雕像摆件才称得上珍宝。
可惜到了资源稀缺的现在,想要追求大块头肯定不太现实。加上玩家对佩戴的偏好,小精品、特色料逐渐成为市场主力。
六、从一茶一店到“家人老铁”
最早的文玩玉器,其实是金石行的生意。客人进店先品一壶茶,聊聊书画诗词,谈谈玉器珍玩。
现代人不懂其中韵味,也没有这种雅兴。打开手机就是“老铁双击”,知道的就是“家人上链接”,至于买的是什么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七、从仿而不假到以假乱真
以前的人仿造古物,会刻意留下破绽。懂行的人能够识破,只骗那些自己棒槌的外行人。这是琉璃厂的德行,也是行规。
而现在的市场,最勤劳的莫过于造假的人。这些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把和田玉市场搅成了一滩浑水。
八、从君子之德到小人之术
常说文玩是君子行,讲究的是“看破不说破,说定就要买,出门不找后账”,这本来也很正常。
看看现在的和田玉市场,满嘴跑火车的,说好了又反悔的,指着别人东西品头论足的。越守规则越吃亏,越没底线越快乐。
九、从大众文化到孤芳自赏
古之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离身。从这里也能看出,和田玉对于那时的人来说,确实就是一种随身之物。
不过经历了这样一个疯狂的二十年,无论从价格来说,还是从门槛来看,玉石收藏似乎都已经不是一件能够说买就买的事情了。
上述这一切都是玉石行业的实际情况,是福是祸至今还无法做出定论。能看到的就是市场日渐萧条,至于未来如何恐怕就更没人知道了。
从事玉雕,绝大多数得到人永远都绕不开从学徒到真正成为玉雕艺人的阶段,玉雕作为传统的工美艺术行业,“师徒制”是一直以来的传承的重要方式之...
四会市政府、四会市珠宝玉器协会和淘宝文化中国团队三方合力,共同打造了“文化中国——四会翡翠产业馆”,让四会有实力的玉器商家入驻进行原产地...
在玉雕行业,我们喜欢用结缘这个词语来表示,遇见一件玉雕作品,你心生欢喜,愿意付出代价为己有,让其陪伴左右,这就是结缘。...
翡翠作为如今人们最喜爱的玉石品种之一,之所以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以极快的速度兴起,一方面离不开几千年的玉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其丰富而鲜亮的颜...
翡翠以其特有的颜色、种水,在众多玉石中脱颖而出,并且深受富豪及女明星们的追捧。不管是在港台还是内地,许多明星都是翡翠迷,出席活动少不了翡翠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