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是佩戴在人体各个部位用来装饰的物品,虽不是服饰的主体,也不以实用为目的,但却往往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服饰的精华所在,是人们审美心理、价值观念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因为它所用的多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或在意识、情感上认为最珍贵的材料,制作技艺上也集中了人们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所拥有的工艺技术水平。
黄金这种贵金属有着神奇的魔力。它珍贵、稀少,价值稳定,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历来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且地位长盛不衰。拥有黄金就等于拥有财富,所以黄金在封建社会并不是属于平民的装饰。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金器,经历了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经久不衰。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工艺达到前无古人的水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明清金器以旷世华丽的宫廷风格著称。清代首饰更是把这一风格演绎地淋漓尽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经济上,封建经济的母体中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胚胎开始萌动;自古以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更加巩固和发展;“西学东渐”将明清时期的中国纳入了“全球化”的视野之下。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格局所决定,明清文化虽然仍保留着秦汉定格的专制统一文化的基本特征,沿袭着唐宋以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精神,并继续着民族文化的互通融合,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的变动,明清文化又在承袭中有所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清朝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这在他的首饰中也有所体现。
自古以来金银首饰被社会各阶层所渴望。特别是对社会发展程度、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说,首饰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首饰的好坏、多寡是家庭财富、社会地位高低的表现。为了满足这种审美、夸富的心理,人们常省吃俭用、倾其所有而为之。即使有的民族衣服尚不完备,但对首饰的制作和佩戴仍十分重视。满族妇女喜鲜花,并喜在头发上插金银、翠玉等制成的压发簪、珠花簪等。在妇女头饰及首饰方面的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可以说是集历代之大成。特别是满族妇女为点缀、美饰而创造出与之相应的扁方、簪、头花、钗、流苏、勒子、指甲套等独具特色的首饰来。满族妇女这种重视发式头饰并且从不缠足的传统习俗,赢得“金头天足”之美誉。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抬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花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进贡入宫城,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金银首饰发展至清代,主要用于达官贵人和统治者的消遣享受。清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多趋向于繁华富丽、精细琐碎,色彩追求艳丽妍美,样式崇尚变化奇异。从风格上看,清代金银首饰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受到了其他艺术、宗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融合了古今中外多重文化因素的精髓基础上,清代金银首饰获得空前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姿风采,首饰工艺更是出现百花齐放的艳景。
清代金银首饰的器形和纹饰变化也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特点,其造型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格调高雅,加之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点缀其中,整个首饰造型更是金碧辉煌。制作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点蓝”、“点翠”等新工艺。“点蓝”是将一种矿物质釉料点烧在饰物上,成为一种玻璃状的蓝色釉,这种蓝色釉和黄金、白银相辉映,显得清丽华贵。“点翠”是把剪裁好的翠鸟羽毛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以增加色彩效果,在工艺上要求贴的工整均匀,不露地子。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清代乾隆时代已达到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带起来可以产生更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此外,后妃头饰中还有勒子、钿花、疙瘩针、老鸦瓢、耳挖勺等满族特色的首饰,都是清宫后妃梳“两把头”用以固定、装饰发髻的。随着满汉风俗习惯、服饰文化的融合,清宫后妃头饰逐渐被民间所吸收,由此演变出许多深为妇女喜爱的头饰,流传至今,影响很深。
明清以前金银器上镶宝石工艺制作中,宝石的镶嵌以包边镶、冷镶嵌为主。明清以后,实镶工艺中的镶嵌宝石技法除了继承传统的包边镶外,在嵌宝石首饰的制作中已开发了几十种镶嵌方法,有明清以后流行的抱爪镶、落爪镶、闷镶到今天的轨道镶、绕镶、挤珠镶、群镶等。我国镶嵌宝石类文物中以饰品为多,镶嵌方式从早期的冷镶嵌、包边镶、蒙镶到明清时期的闷镶、爪镶、落爪镶、花丝镶嵌等。
其中的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金属丝(金、银)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再经过加工制成。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代就已有雏形,最早始于西汉,西汉后期,金银制作的小头饰开始盛行。这门新兴的工艺历经魏、晋、隋唐直至今日。盛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交往频繁,因此这一时期的花丝工艺处于鼎盛阶段,唐代中期的首饰制作工艺已经比较完整。《升庵全集》中记载了唐十四法:“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研金、板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嵌金、裹金”。这十四法将当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细工工艺做了简明的概述。在明代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技艺水平。清代时已达至顶峰,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规,很多成为便宫廷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清代北京的花丝镶嵌业分工很细,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除此之外,细金工艺制作中还包括烧蓝、点、压亮、拔丝、化金、焊接、包金等工序。
(作者:李瑞)
随着清王朝闭关锁国,封建主义走向穷图,清宫内的无力支付首饰制作的费用,宫廷内的首饰多是传下来的古董,中国首饰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部分传统工艺也已失传,对我国首饰业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清中期留下的大量作品仍向我们述说着一个时代走向末路前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尽的智慧,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儿时以来,一直对美好夏日的向往。波光粼粼,那一池湖水,驱散盛夏的暑热。青色入眼,心生欢喜。...
说起首饰,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可能是黄金、珠宝。但其实在和田玉里也有着璀璨的首饰饰品。为什么大家对和田玉的首饰类见的这么少,当和田玉变成“珠...
如佩戴玉手镯,外圆、内圆、环圆可谓是三圆合一,寓意圆圆满满,尽善尽美。佩戴在手腕上,体现的是传承,是对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玉网20170330期 独山玉新品品鉴
“匠心杯”琥珀雕刻设计大赛,是目前国内最专业以琥珀为题材的艺术雕刻类赛事。赛事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琥珀雕刻工匠精神为目的,旨在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