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谈玉的时候经常听到玉色至上的言论:青玉白玉、带红皮、沁色,往往把玉器的价值与颜色直接对等起来。这种“重色”价值观是宋代金石学兴起后慢慢形成的。由于宋代以来复古、仿古玉器盛行,注重出土痕迹与玉石皮色运用,此后又经明清两朝,市场化的发展使得这种审美倾向愈发普及,逐渐偏离了古人辨玉的核心观念——“首德次符”。
什么叫首德次符?对于人而言,就是首先注重的是这个人的内在品质,然后才是他外在的表相。对于玉器而言,就是要先看它的玉质,质地是否温润、缜密,然后再看外在的色泽。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这里“德“是玉石的质地品性,“符“是玉石的颜色和表相。品评玉石时,质地是第一位的,玩玉、赏玉、藏玉的人首先都要重视玉德。
我在前面的玉器鉴赏部分说到过玉质和颜色的关系,一块玉佩,颜色非常白但是玉质疏松,与一块颜色纯正、质地油润的青玉,不能说白玉就一定比青玉好。我们看玉需要在先看玉质的前提下,再去看颜色。一件器物,虽然是青玉,如果玉质纯净、温润细腻,仍然会让人心神舒畅,比起玉质疏松粗糙的白玉要好得多。首德而次符,古人辨玉先看质地,再讲玉色,有他的道理。其实不论什么玉,质地无杂、温润细腻、手感厚重就是好玉。
那么,古玉沁色如何衡量呢?我个人理解是:如果沁色能够增加这块玉器的美感,那么这个沁色就好。就像有的人戴上眼镜增加了个人斯文魅力一样,我们也会说这个人很适合戴眼镜。玉器也是一样,沁色在这块玉器上,与原来的玉色相映成趣,让人感觉整体和谐,提升了这块玉的美感,那么这样的沁色就好,就增加玉器的价值。如果玉器上的沁色让人感觉丑、脏、甚至突兀、恶心,那这个沁色肯定是不好的,有还不如没有。
沁色漂亮的宋代白玉马
不美的沁色
老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玉器收藏这条路上,必须得买,买一堑长一智:
多去尝试、实践。自己去收藏交易市场里买,无论你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人家的经验,自己实践的体验最深刻,掏了钱认知就不一样了。
要学会举一反三。买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在这个过程中持续进步、保证不出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买完后最重要的是不断总结,因为有了实物,让你的理论研究有个印证的机会,之后多思考,举一反三,以较少的投入学到最多的东西。
在同一个坑不能摔倒两次。进入收藏,难免会买到赝品,有的人一碰到挫折就退出不敢再藏了。之前讲到过一位朋友,买到个仿玉的料器,后来面子下不来,干脆不玩了,我一直很懊悔这件事,当时简单粗暴的鉴定和沟通,对他造成的伤害,使得这位饶有兴趣的朋友失去了一个好的文化载体。作为他本人,当时也没有来得及很好的思考,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选择回避,就此失去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每个人都经历过挫折,偶然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中学到东西,然后用心总结,指导今后的实践。
自古以来,“荷花”都是文人墨客最爱刻画和吟咏的对象,而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玉雕艺术来说,荷花同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材。常有清白圣洁、一品...
你为什么要玩玉?这是一个很多玩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至于答案,则不尽相同,一千个玉友可能就有一千种玩玉的理由。...
1.潮州那里能鉴定翡翠?去老城那边看看2.翡翠的认识和鉴定赏翡翠:欣赏翡翠,必须注意颜色和种类。 其中可以细分为颜色、透明度、纯度、切削工、裂...
两幅画中的女子都是向一侧探着腰肢慵懒地斜倚在桌子上,身体呈现“S型”的姿态。室内陈设如字画、书籍、围棋、折扇、蝴蝶、佛手、瓶花等营造出...
忌好高骛远,门类求全。对于收藏必须集中目标,选中自己的收藏对象,在收藏过程中,要先粗后精、先易后难,不能盲目追求珍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