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寿康:“不想做君子的藏家不是好商人!”

云玉网2017-11-21 12:41:14

image

程寿康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

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玉的,古人认为佩玉可以辟邪。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相联系。所以从古至今,佩玉蔚然成风,时至今日,未曾间断。

香港被认为是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奔波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身为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的程寿康,不久前却能忙里偷闲为所有爱玉的人捧出自己多年庋藏的精品集——《异兽人间》,令人叹服。当下把玉器作为玩物的人并不少,但能把玉器玩出境界者却不多见,程寿康则是后者中的佼佼者,听过了他的收藏故事与心得,诸多真知灼见更会让人心生触动。

image

程寿康藏玉

这位叱咤拍场的香港苏富比“掌门人”,似乎拥有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曾经是一位律师的他,喜欢诗歌、绘画与摄影,熟悉中国历史,甚至对内地的风土民情了如指掌。然而只有谈起玉的时候,从他的眼神和举止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才永远是最饱满、动人的。用他的话来说,“我这大半生对无数的事物产生过兴趣,但都不持久,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对中国玉雕的喜爱”。

“付过钱了吗”

能身为全球著名收藏团体——香港“敏求精舍”中的一员,程寿康的收藏并非人们想像中得那样——只是“票友”。而他的慧眼卓识也是从不断地学习、请教和实践中来的。收藏初期,经朋友介绍,程寿康结识了香港著名玉器收藏家、曾做过敏求精舍几届主席的钟华培先生。那时,钟先生每周五都要邀约很多喜欢玉器的朋友来聚餐,借此也来交流和分享一下近来的收藏心得。这样的聚会参与得多了,程寿康自然结识了很多行业里的“师父”、“师兄”,他对玉的认知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同许多藏家一样,刚出道时,程寿康也交了不少学费。“与师父、藏友交流学习后,总想试试自己的眼光。于是就背着钟先生到古玩商那儿去买玉。”每次都信心满满拿玉给钟先生看,如果钟先生问“还没付钱吧”,他只好心领神会地说“还没有”,但其实钱早已付过了。

image

程寿康藏玉

玩收藏久了,程寿康觉得光凭兴趣还不够,对玉背后的文化进行深究才能使自己的收藏升华到更高境界。他很怀念过去老藏家们对收藏研究与交流的态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藏家们经常雅集,交流收藏心得。他们不一定很有钱,买的东西也不一定很值钱,但对自己的收藏很骄傲,也很用心地在研究。”

程寿康建议现在的藏家多去有信誉的古董商那里看看,多去古玩展、拍卖预展看实物,慢慢累积经验。“如果只会看一件玉器美不美,那是很糟糕的。因为现代科技实在厉害,有时怀疑一件玉器的真伪不是因为造工不好,反而是造得太好。”这是他在“身经百战”后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

“两只手”的触动

程寿康在新书《异兽人间》中展示了30多年来的庋藏。翻阅这本书,你会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着与玉为友的愉悦心情。

说起这本新书,程寿康可谓煞费苦心,光筹备就用了三年时间。从准备资料、撰写、核实校对,到对藏品尺寸的量度,他都一手包办,书中的摄影作品也亲自操刀。而每张图片旁边,还配上了他自己创作的小诗。他说,要借这本书与大家分享对玉的热爱,分享往日与收藏有关的诸多记忆。藏家出书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比比皆是的收藏图书中,程寿康的这本可谓独树一帜,你在欣赏那一件件美玉的同时,也能感觉到这位藏家的个性与品位,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image

程寿康藏玉

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的结尾处有一张图片,主体是一个小孩子的手和一只猴子的手。那是程寿康在香港植物园等了一整天才拍到的。植物园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猴子。游客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室内玩耍的猴子们。他拍这张照片时正好有一个小孩子把手放在窗边,刚好一只猴子也在窗边,人与兽的这种交流被程寿康捕捉到,于是也为自己的藏品集平添了一件特别的作品。

程寿康为这本书取名“异兽人间”,灵感也来源于此。“首先,我收藏的玉器以人物、动物造型为主;其次,中国玉雕中的动物形象有很多根本说不出名堂,它们被称作‘神兽’,我在把玩时也会和它们产生交流。”

对程寿康而言,收藏艺术品不一定希望有金钱回报,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投资,这种心态会让生活更充实。“出书是为我最专一的爱好留下一点印迹,表达我对生命的热诚。那些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经历,我都希望能把它记录下来。”在他眼中,玉是亲密的朋友,更是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

做君子是我的理想

通过收藏,程寿康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朋友,他认为,这些精神上的满足与可贵的友谊远超这些藏品的价值。而收藏家的身份,也让程寿康在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正因为自己搞收藏,在平时与藏家的交往中会得到一些市场信息,也会听到他们的要求和批评。否则如果纯粹做管理层的话,藏家圈子中的一些问题自己就不一定能理解透彻了。而且在工作中与藏家交流,对方认为你是懂行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image

程寿康藏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收藏,到2005年入职苏富比,再到如今,转眼30多年的光景,可以说程寿康目睹了众多藏家的起起伏伏。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他认为,现在的香港藏家与以前的老藏家相比,在收藏激情和投资角度上已经截然不同。

老藏家对于收藏的认真态度,程寿康由衷地敬畏。而在新生代藏家那里,收藏确是另外一番景象。“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买‘威风’的东西和保值的东西。也许是因为现在艺术品价格贵了很多,对投资回报的考量会更多一些。不过已经难以见到年轻收藏家有雅集的习惯,也不见新的收藏组织诞生。”

作为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忙的程度可想而知;而作为著名收藏团体敏求精舍的一员,在他身上却能寻觅到一位藏家对于收藏的执着精神。“我现在是有时间玩,却没时间看。每周六下午如果有空闲,我会找卖玉的人看有什么好东西。平时工作期间接触了大量玉器,但拍品都放在仓库里,只能在预展、巡展时才能好好欣赏。不过平时我会随身带一块玉,偶尔把玩一下也会有减压的作用。”

image

程寿康藏玉

在古人那里,玉与君子皆有五德,而在程寿康看来,这只是理想层面。在现实中,他觉得玉与君子越来越难以发生联系。“如果有钱还是可以买到好玉的,但君子却难寻。玉的品德是人赋予的,但君子是道德伦理最高的境界。古代讲究君子佩玉,不过现在玉那么贵,那些老实的读书人哪里有钱买好玉?拿我自己来说,收藏了那么多玉,但也不能算是君子,做‘君子’只是我的理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