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与收藏

云玉网2017-04-19 13:11:57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image

红山文化玉猪龙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C形玉龙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带齿兽面形玉佩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勾云形玉佩

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image

鸟形玉佩

造型有时代性。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个时代的特征。

人踏兽形玉神像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标志,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在外部侵蚀条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蚀的共生物质,同时出现在玉器上。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较少,较轻,常见的有雾状白色水沁、黄褐色土沁、红色沁、黑色沁,少数有绿色铜沁。红色类血沁和绿色铜沁,多出现在黑色或黄白色皮壳之下。

三孔形玉梳背

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神人形玉佩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无玻璃光,表面光泽与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颗粒的精细相关。一般地说,玉质硬度高光泽强,磨砂痕轻,玉质软、石性重者光泽差;解玉砂颗粒匀细光泽强。刚出土的红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层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泽,不同于现代的油蜡抛光技术。

玉鸮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玉猪龙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状,有的孔中部交接处出现错位棱台,也有的是对面蹭磨而成光泽无螺旋纹的孔,交接的薄层上钻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艺上多两面加工,内外边缘成刃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山兽面器

旧色与光泽。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后天生成的自然旧色和包浆。真古玉的包浆较厚,且分布均匀自然,还有一种发自内部的光泽。

image

马蹄形箍

这种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统一光泽,且有油性,不同于抛光后出现的表面玻璃光。

玉璧

即使腐蚀较为严重的某一局部光泽,仍会显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泽发自内部,所谓精光内蕴,而不是表面浮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