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来看虎”——玉器中的虎

云玉网2022-02-09 14:11:1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2022年2月1日开始,就是农历壬寅虎年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具有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虎元素也在文学、雕塑、民俗等领域遍地开花,文物中更是频频能看到虎的形象。这些姿态万千的“虎文物”们,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创造力,更生动刻画了虎的形态,将虎文化的丰富寓意深深注入其中。

为迎接壬寅虎年,北京文博在“文物有意思”专题下开设了【虎年来看虎】栏目,让我们跟随这些文物中的虎形象,一起寻觅历史长河中的“虎” ,感受“虎里虎气”的节庆气氛吧!

在上一期中,我们看到了陶瓷制品中的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玉器上的虎吧。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美玉的脚步似乎从来未曾停止。《说文解字》有云:“石之美者谓之玉。”古人将玉石视作珍宝,不仅是因为其外在的美,更是借玉器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自身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自身行为举止。 自商代起,便有可以辨认出虎形的玉器存在了,例如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玉琥,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说文解字》中记载道:“琥,发兵瑞玉,为虎文。"古代文献把它与璧、琮、璜、圭、璋一起,列为“六瑞”。《周礼》中记载道:“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image

玉琥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玉琥,玉质呈深绿色,造型呈伏虎形,头顶双角,“臣”字形眼,臀部隆起,四肢前屈,虎尾长伸下垂,尾尖向上翘着。造型生动,纹饰精美,颇具威严。

这件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虎形佩饰出土自一座西周早期墓,但它却表现出浓厚的商代风格:如虎的臣字形大眼、巨口利齿的狰狞风格,是不是和刚刚的玉琥有些相似呢?因此也有专家认为它或许是一件商代遗留物。

image

虎形佩饰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这件玉佩为青玉质地,局部有黄褐斑点,整体线条勾勒的清晰流畅,局部特征突显,在眼部和上卷的尾部各有一穿孔,似玉璜两端的系孔,用以穿绳佩戴。

时间来到了辽代,据说辽代曾虎患横行,使百姓不得安生。辽景宗率人降服了老虎,让老虎从此遇见景宗便服服帖帖地伏卧身旁。而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景宗降虎玉件,便是取材自这一传说。 image

景宗降虎玉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青玉摆件,刻画出了景宗戴冠,穿窄袖长袍,安坐于洞石旁,身旁伏卧一只温顺的老虎的场景。十分巧妙的是,老虎的局部利用了原有的玉皮,呈现出了斑斓的毛色,看上去十分逼真,可谓是“秋山”玉代表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明代卧虎。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件玉质卧虎的“容貌”已经稍显模糊,但我们仍然能够辨认出这是一只扬头俯卧的老虎。

image

卧虎

首都博物馆藏

这件卧虎为白玉材质,温润坚硬,局部有赭红色沁纹,短尾上翘,造型简洁明快,且线条刻画的细腻柔和,给人一种活泼温顺的感觉。

同样来自明代的还有这件藏于观复博物馆的玉虎,不同于前几件玉佩,这件玉虎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在明代,琢玉工艺已经逐渐完善,玉器种类造型可谓丰富多姿,表现手法也是复杂多样。

image

玉虎

观复博物馆

这件玉虎,色泽莹润如脂,呈蹲卧状,造型憨态可掬,看起来圆乎乎的像是一只乖巧的小虎,我们甚至能想象出握在手中的圆滑手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文化从古至今,都象征着温和与优雅。而玉器作为珍贵的宝物,也寄托着人们对自我追求的向往。值此新春佳节,北京文博祝大家阖家幸福、团圆安康!这一期玉器上的虎就分享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一起去看看石刻上栩栩如生的虎吧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