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逍遥、玉屏花、玉结子 漫谈从宋至清的巾帽玉饰(二)

云玉网2020-06-01 00:13:19

玉帽饰是中古至近古时期一种广为流行的头饰。作为玉帽饰的主要载体,软玉的温厚蕴藉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们所代表不同的品味与风貌。

image

明 蝴蝶纹镂空玉结子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玉结子

当中国的历史从元代进入明代,似乎将几百年来压抑在汉人心头的游牧民族入侵所带来的阴霾一扫而光。其实不然!由于多年的影响和磨合,许多游牧民族所带来的服饰早已成为主流汉族人的有机部分,玉巾帽饰即为一例。

早期的明代玉巾帽饰是对前朝的直接继承,我们可以从湖北明梁庄王(1411-1441年)墓出土的几件玉饰看出(湖北博物馆藏)。其中,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的造型与雕琢与金代的玉屏花相去不远,而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则可以看成是南宋镂雕龙纹竹节缘玉饰款式的承袭。从前者仅剩一枚的状态可以推断得出,这种出自北方游牧文化的款式正在减退;而后者作为本土文化,很自然地引起明人心目中更强烈的共鸣,得到市场更为广泛的认同,进而被推向历史发展的前进道路。

image

明 青玉镂空荷叶鸳鸯配饰湖北省博物馆

与此同时,梁庄王墓还出土了两枚青玉玉饰。它们皆为单枚,可以看成是前朝玉逍遥类的变通:一枚为镂空宝相花饰,另一枚为镂空荷叶鸳鸯佩饰。前者为圆形,外圈被打造成花瓣形,里面承载着一枝绽开的花朵,四周被树叶环绕着。它的镂雕到位,配合着树叶花朵上的浅刻线,将整件玉饰打扮得十分典雅,深受民间发达的剪纸艺术的影响。后者则是不规则的长方形:厚实的荷叶上托起一对面对面、相亲相爱的鸳鸯,立意不言而喻。尽管这两枚青玉饰的造型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对称的结构。在后者,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从立意中表达出来,更加从玉饰上下的小孔中表露无遗。这种工艺上的规范在前者表现得不甚明显,其实还是有迹可循。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其对称的中心点为当中花朵下面的经干,向上观察,则可一路寻至花朵上的尖角以及上面的两片左右对开的小叶。这种格式从此越来越明显,成为明代以来单个玉帽饰的一个基准点,即不论这种玉饰的外形如何变化,它都可以在其下端找到一个基准点,作为整个玉饰对称的参照,同时也是佩戴者在佩戴时的一个比照。在清代,它最终被称为“帽正”,就是对这个基准点的确认。

image

明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弧尖 湖北省博物馆

明代是否有帽正这一名词不得而知。当历史发展到晚明的时候,文人雅士顾起元的笔记《客座赘语》记录了当时南京城的风俗人情,他写道:“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一巾之上或缀玉结子,玉花瓶”。所谓的“玉结子”、“玉花瓶”即为明人总结前朝的款式给玉帽饰起的新名词。其式样特点为背部中央有缝缀结构,形状主要有玉花形片、玉“工”形片、玉圆形片与玉方形片。晚明工商发达,思想开放,玉结子的款式繁多,设计更是标新立异。它可大可小,佩戴的位置继承了前朝所有的制式(除了金代后缀的玉逍遥外),更新添了不少自己的创新发明,如将玉结子戴在帽子的前倾斜顶部。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明代的玉结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软玉延承上古的传统,一直被视为男性的身份与象征,这时期的玉帽饰则为最醒目的男款世俗玉器,也是世风玉器里最辉煌的一章。南昌博物馆收藏了一枚镂空凌霄花青玉佩。它强调大块头造型,与梁庄王出土的缕空鸳鸯佩风格相近,应为明代早期的玉雕工艺水平。晚明的玉雕工艺高度发达,碾磨技艺圆熟,可以将玉石处理得如同织物一般细密、温润和柔软。它通常在底层施以细密重复的纹饰,其上再铺垫上精美的花卉龙凤等图案。常见的玉结子尺寸多在6厘米左右,如图所示。它们的外形可圆可方:上面两枚方形玉结子上表现为龙的造型,弯曲的龙在小小的空间飞扬腾跃,表现出不凡的气势。而下面则是一枚椭圆型的玉结子,一朵盛开的花朵在左右及下方分别被不同的花儿和虫鸟拥簇着。这三枚玉结子(佳士得,2013)的图案都生动形象,表现得细腻而精致。它们的对称则分别通过下方当中一个不起眼的基准点表现出来。如果不留心,它很容易被忽略掉,如上面左边的龙纹玉结子的基准点在内框的正中间。

image

image

image

清 3枚方形玉帽正 佳士得 2014

晚明出现了少有的硕大型玉结子,如这款如意造型(佳士得,2013)的花纹玉结子。其上有两只花朵分别向左右闪开。整个构图基本对称,又在当中不经意地留露出变化,以造成视觉上的动感,从而令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它可以不太在意对称,因为它由如意形下面正当中的尖角暗示出来。

明代还有两种比较流行的玉结子。一种为螭龙玉结子(佳士得,2014)。由造型而言,它可以说是前朝的巾环的变通和发展。自宋代起,拟古玉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主宰着士大夫对玉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当中一个热门的主题即为战国时期螭龙纹的复兴。士大夫将对战国文化的缅怀表达在螭龙纹里。它既可以表现在拟古的文玩里,也纵横在世俗的玉饰里。螭龙玉结子通常为三四只螭龙首尾相互盘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这种实用型的拟古玉饰得到市场广泛的认同。

image

清 2枚琥珀楕圆形帽正 佳士得 2012

另一种为蝴蝶造型的玉结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蝴蝶在传统文化里具有十分吉祥的寓意。“蝴”同“福”,寓意福在眼前,福气连连。在文言文里,“耋”寓意长寿,而蝴蝶里的“蝶”与其谐音,因此,蝴蝶又与长寿紧紧相连,寓意佩戴之人长命百岁。在明清时期,蝴蝶玉结子是送给70-80岁的老寿星最佳的礼物。因此,这种款式的玉结子长盛不衰。

从这些玉结子可以看出,晚明是古代世风玉雕的绝唱。尽管清代也出现了康乾盛世,带来玉雕的繁荣,但那种繁荣是建立在数量上,而不是质量上。玉帽饰也是一样。清代的帽正数量更多,但它们皆陷入工艺程式化的泥潭。

帽正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基本上掐断了明清之间汉人男式服装的传承。然而,却有一种男帽躲过了这场劫难,在清代发扬光大。明清时期流行一种由六瓣合成的男帽,俗称“瓜皮帽”,其上的帽饰称为“帽正”。瓜皮帽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因此需要一件饰物来提醒,帽正应运而生。帽正,顾名思义,用来端正帽子的佩戴,所以又叫“帽准”。佩戴的时候,将帽正当中的基点对准鼻尖,帽子和上面的帽正都不会发生偏差。这个长久以往的基准点在清代被称为“象鼻眼”。帽正的外形可圆可方,但是都必须端正,上面的设计图案可千变万化,但必须左右对称,才能达到较正的效果。

瓜皮帽起源于明代,据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手笔。它简单大方,没有官方色彩,在民间大行其道。妇女儿童也有类似的帽饰,则被称为“帽花”,多为婴孩满月和老妇祝寿礼物。

image

明镂空凌霄花青玉佩 南昌市博物馆

帽正又称为“一块玉”,为男子的专有玉饰,是清代男子身份尊贵的象征。佩戴者多为没有官职的士人及商贾。帽正将流行几百年的玉帽饰的集之大成,同时也折射出清代思想禁锢的残酷现实:人们生怕犯错,不得不以“正确”的口号来慰藉心灵。“剃发易服”制度否定了许多明代流行的男帽,以前的种种玉帽饰皆归纳总结为瓜皮帽上的一块玉。清代为古代中国的末期,流传下众多的帽正。从这些帽正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许多传说当中的款式和名词。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若隐若现地流露在帽正当中。

在帽正里,数量最多的要数圆形的帽正。在明代,圆形的玉结子是唯一不需要基准点的玉饰,因为圆形的特殊形状,它怎么样佩戴都是正的。这类圆帽正在清代很少见。大部分情况下,圆形的帽正当中皆可寻得一个基准点。它可能在圆环下面一个看起来不经意的修饰点,或者当中蜘蛛竖起的身子,或者磐的两边交汇处……在清代,尽管帽正浓缩变小,它变得结构复杂,通常是大环里套小环,小环里再装上精细的纹饰。在这种复杂的结构,让我们反而见识到了早先的连珠环、纽丝环等。它们现在作为帽正的有机部分,融合到整体设计当中。另一方面,明代的“玉瓶花”只是一个概念,泛指花纹饰的玉帽饰。在清代圆帽正当中,则有非常形象的花瓶圆帽正:它通常为下面为密实的花瓶状,其上辅以细细的线纹,上面则为镂空透雕的花纹。整个设计结构下小上大,下部紧实结实而上部繁华似锦,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

image

双龙戏珠冠帽饰 南京邓府山佟卜年妻陈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

除了常见的圆帽正以外,清代也有方形的帽正。与圆帽正的风格一样,其整体结构也是细密复杂,看起来既像民间的剪纸窗花,也像传统园林建筑里的镂空漏墙。南通博物苑收藏了一枚摆放为棱形的正方形,其中再套进一个圆环,可谓是圆形与正方形的综合,充分反映了清代玉器设计与制作集大成的思潮。

前朝的螭龙纹和蝴蝶纹的款式仍然在帽正流行,也是清代讨人喜欢的帽正。螭龙帽正和前朝一样,皆被当成圆形巾环饰的变通。它们和绝大部分帽正一样,尺寸控制在6厘米左右。所以,相对于前朝形形色色的玉结子、玉屏花和玉逍遥,清代的帽正相当规范,也十分容易辨认。蝴蝶纹的帽正则属于少数不太规范的帽正,大概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寓意太吸引人,使得人们对其特殊形制格外开恩。蝴蝶纹帽正多为倒三角形,由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白玉镂空蝴蝶帽正得知。在这块白玉饰上,呈现出一个中正对称蝴蝶形,有限的镂雕技法表现出优雅触脚,背部浅雕出蝴蝶纹样,头部画龙点睛地镶嵌着一对红色珠子。

各色青白玉为帽正的材质,黑色瓜皮帽将玉饰衬托得莹润剔透,更显得含蓄低调,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另一种配瓜皮帽的颜色为红色,红色的材质多为琥珀与玛瑙,到了清末又出现碧玺。它们多为圆形或楕圆形,正面做弧形处理,表面做浅雕,如这两款清代琥珀帽正:上面一枚正中饰以“寿”字,左右配上一对夔龙;下面一枚正中为一朵莲花,上下左右饰以对称的连枝花纹。

宝石类帽饰

正宗的帽正为玉饰。其实,在明清之际,也有宝石镶嵌的帽饰。它们的作用与帽正一样,也是戴在帽子的正前方。它们很容易被拆除,当成原材料再循环进入流通渠道,因此不容易被保存下来。清代最华贵的这类帽正大概要算清皇冠上的金佛。这种金镶宝石的帽正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

蒙古人退出中国舞台之后是明代的汉人当政。明初时期,元人的一些遗制尚存,其中包括金镶宝石的帽正。江苏南京博物总馆收藏了一枚金镶红宝石琥珀双龙戏珠帽正。它借用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饰,打造出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权贵帽正。金饰上下各嵌红宝石一粒,左右悬垂金质双龙昂首怒对,意在争夺镶在中央一枚硕大的血色琥珀。琥珀则由背部夹设的如意金片中盘出八根金丝囊裹固定。“双龙戏珠”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首饰题材,但是这种造型则殊为少见,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比较常见的帽饰为当中一颗宝石,镶嵌在金框里,再由两颗铆钉与帽子相连,如这款金镶青金石帽饰。它的金框为几何纹装饰的圆形,结构相对简单。这枚金镶珍珠双龙戏珠帽饰则不然。它在长方形的金框表面饰以双龙戏珠錾刻纹饰,以烘托出当中的珠子。由此可见,双龙戏珠是当中十分流行的宝石类帽饰题材。

image

清 2枚白玉镂空螭龙帽正 佳士得 2013

这种帽饰一直在蒙古贵族身上流传,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收藏了一枚金累丝镶红宝石帽正,大概就是明末清初之际蒙古贵族的帽正。由累丝组成平面镂空的如意纹围绕着当中一颗硕大的红色宝石(红宝石/红色尖晶石),宽大扁平镂空的平面装饰是元代常见的首饰修饰手法。

清末彩色宝石成为皇室的宠物,清皇室打造出珠翠宝石帽饰。它很有时代特征:由“广片”技艺磨成的大大小小的翡翠铺垫成水滴形,当中镶嵌出由珍珠、蓝水晶、粉晶构成宝石花,外围再配上两圈珍珠,看起来珠光宝气。

image

本文作者 黄景路

作家,毕业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与苏富比合办亚洲美术。近年致力于整理归纳中国历代传统首饰。

现代服饰改革,帽饰作为饰品随之消失。然而,上述帽饰玲珑小巧,制作精美,纹式典雅,构图中正。这些经典的造型很容易被纳入现代饰品当中。的确,从上述展示可以看出,它们有些已被加框改造成胸针加以利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