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玉雕之乡”,解读中国玉雕镇平“现象”

云玉网2017-06-12 00:34:11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有着8000余年的用玉史和2500多年的玉文化理论研究史。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以玉为载体所形成的中华玉文化,成为世界东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儒家所倡导的德玉文化始终是影响中国玉文化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在中原大地上,有一座人口不足8万人的古老的小镇,加工玉雕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村村可闻雕琢声,户户可见玉生辉”,是早期对于这座小镇玉雕加工最好的写照。数千年来,人们以“玉德”为核心,将玉质、玉音和玉色等自然属性予以人格化,加工出精美绝伦的玉雕精品。如今,以这座古镇为核心,玉雕产业已辐射至整个县、市,乃至全国。在全县100多万人口当中,平均每三个人就有一位从事玉雕行业,全中国只要有玉的地方,就有这座县城的人,更有“十个玉器匠,九个南阳人”的说法。
这座古镇上,长达13公里的“U形”玉雕长廊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生产、销售集散地,庞大、完善的产业链构建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玉雕航母”,市场内各类玉雕品类多达5000多项,生产量占据全国玉雕总量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摆件市场更是高达70%,总年产值达120亿元,玉雕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占全省玉雕行业的80%以上;市场内每天吸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游客、商人十几万人次,每日成交额高达数千万、上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玉雕加工销售中心,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独具特色的“宛派风格”,也成为引领中国玉雕行业的风向标!

这座古镇名为“石佛寺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境内,玉雕加工工艺历经数代人的传承发扬,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珠宝玉器首饰行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让我们走进镇平,走进石佛寺镇,探寻成就中国玉雕界奇迹背后的深层缘由。
系列报道之一:文化渊源
撷山川之精华,赋人文之灵气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现象。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先后经历了原玉、神玉、王玉、礼玉、德玉、民玉六大阶段,每个时期玉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有所不同,从“神玉”阶段用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到“王玉”、“礼玉”阶段用以调整人与人社会内部关系的和谐,再到“德玉”阶段用以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和谐,到如今走下神坛,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还原为芸芸众生共鉴共赏的美丽石头,这是思想、技术进步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玉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和谐信仰理念的发展演变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脉。

玉玺

玉曾是王权的象征
玉器最早作为一种工具进入先民的视野。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遗址,均发现了玉器使用的历史。
然而,在遥远的史前社会,人们面对这些稀有而珍贵的天然宝石,远远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来解释,冥冥之中视为上天的恩赐,于是,玉作为“通灵宝石”被神化。
当史前部落生活的土地进入了一个王权统治的时代。玉又演变为朝贡的宝物,由民间进入宫廷,为王者所用。从玉的造字可以看出:玉字是王字加一点。王字是伏羲阴阳八卦中天地、乾坤符号的合体。换言之王为掌握天地乾坤者,只有掌握天地乾坤者才能佩玉。因此,玉成了王权的化身,变成了王室贵族的专属品。

玉璧

礼玉时代
周代是一个礼制被极度规范化的时代,玉的礼仪功能开始占据主流。“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的玉器,这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记载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在礼器之中,玉璧为六器之首,专为礼天所用。为此,玉璧成为了天意的象征,谁拥有了极品的玉璧,谁就能得到上天的恩赐,谁就是真命天子和真正的王者。这便是“和氏璧”价值连城的原因。
德玉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儒家提倡德治,以玉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赋予了玉许多美德。《礼记》中,孔子说,玉之贵是“夫昔者,君子德于玉”,提出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此后玉被人格化、道德化,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儒家玉德理论学说。玉德理论把玉从君王手中转为君子之手,改造了西周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为后世开创了一套关于玉的全新的理念,成为笼罩在人文主义光芒下的思想。

刘国皓作品秋实

民玉时代

唐代,是一个文明璀璨的年代,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影响着传统的玉文化,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儒家佛家互相融合,形成三教文化,佛家的金字佛和玉镶钳在一起,进入社会主流人士的视野。宋代时,玉器已经在市面上大量流通了,古代玉器开始走下神坛,走入平常百姓家。不仅出现了大批买卖古玉的古董商人,在民间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制玉作坊,玉器彻底摆脱了皇室贵族的专属品,开始大量流入民间。
多元融合时代
今天,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玉文化、三教文化开始互相融合,玉器更多的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首饰制品,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一份美好的祈愿,市场空前繁荣;“乱世黄金盛世玉”,民间赏玉玩玉者多众,兴起了一股收藏之风。玉器的文明已经渗透进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庞然 和田玉籽料心经牌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中断,数千年来以玉为载体承载了中国最先进、最优秀、最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礼制和儒家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成为世界东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系列报道之二:人文之本
以玉之德,铸玉乡之魂
秦汉时期,镇平为关中通往江淮的要道,从这里西越秦岭入秦晋,南下江淮达吴越。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均在这里融汇贯通,为玉文化的传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镇平玉文化日久而弥新,不断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儒家所倡导的德玉文化始终是影响镇平玉文化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民间加工基础的形成
“琢玉先做人,做人立玉德”。镇平人悟出了玉文化的真谛,并世代为之不懈努力,以“玉德”为根本,升华为“玉德之仁、玉德之义、玉德之礼、玉德之智、玉德之信”。玉德是玉文化的灵魂,玉产业是传承灵魂的载体。玉文化成就了“中华玉都”的动力源泉和玉乡之魂,使镇平的玉雕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庞大的民间加工基础。
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介绍,镇平人从最初的敬玉、爱玉、赏玉到加工玉,并形成一定的群众加工基础,跟镇平的地理因素密不可分。镇平位于豫西南,毗邻南阳市区,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当地老百姓靠种田无法度日,只有靠加工、靠流通才能生活下去,也培养了镇平人的商品意识,形成悠久的加工历史,促进当地传统手工业相当发达,加工玉的历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1975年3月,在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玉铲。

玉雕发展的历史轨迹
1975年3月,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两枚“圭形带穿玉铲”,造型逼真,做工考究,这一重大发现将镇平人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锁定在4000年以前,揭示了镇平玉雕业的源头和雏形,所用原料主要是南阳独山玉。
秦朝宰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曰:“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也窈窕淑女不主于侧也”。宛即南阳,秦汉时代镇平属南阳郡。宛珠之簪则为镇平之簪,这些诗文表现对镇平玉雕的尊贵和赞美。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写到“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羞琅珩,充溢四方,琢雕押措金银琳琅”。真切的描绘了镇平玉雕颇具规模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水平。
镇平玉文化研究专家、中国宝石协会理事李永广介绍,镇平玉雕加工始于夏商,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明清时期已颇具水平和规模。据明末清初的《镇平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石佛寺大仵营村玉雕艺人仵永甲的作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等作品,送给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之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蜚声中外,引起国外客商重视,以后在国内各大城市遍设玉雕商号,产品行销全国。1927年,印度商人经南阳玉器店老板介绍专程赶到仵永甲家中,买走独玉观音、罗汉、济公等数十件工艺品,使南阳玉雕名声大振,扬名海外。

image

image

革命性的变化
解放后,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又相继经历了国营办厂时代、个体经营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化、园区化发展时代。上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手工业经济,镇平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玉器加工厂,还有社办玉器厂,生产的产品由镇平工艺美公司统一收购后,通过天津口岸销往世界各地。在公有制情况下,奠定了镇平玉雕产业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玉器行业进入个体经营时代,很多大师开始自己开厂带徒弟。原来聚集在玉器厂的技术骨干,像火种一样撒落民间,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真正有革命性的变化在1993年举办“首届镇平国际玉雕节”之后。时任县委书记的梁绪兴同志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提倡举办国际玉雕节,树立镇平玉雕的品牌,把外地客商引进过来。甘海燕说:“当时梁书记的这一决意阻挠重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县级城市居然要办国际玉雕节,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天方夜谭!一些媒体采访后也忍不住偷偷嘲笑。但梁书记坚持自己的意见,告诉大家只有外地客商来的多了,产量增加了,规模上去了,才能把宏观效益搞上去。最终力排众议,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玉雕节,并且一炮打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节会配套的经贸洽谈活动、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玉雕精品展销活动、学术洽淡研讨活动,都办得非常成功。”

image

image

产业在发展中壮大
此后,玉雕节成为一个提高玉乡知名度、弘扬玉文化、以节会友、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连续举办9届。玉雕节也引起了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镇平国际玉雕节”升级为“中国南阳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通过玉雕节的成功举办,镇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外地客商、经销大户纷纷慕名而来,玉雕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走出去的交流与合作,使镇平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甘海燕介绍,镇平形成庞大的群众加工基础,从深层原因探究也与镇平人的五种精神分不开:“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四海为家的传播精神、诚信经营的儒商精神、事实求是的实干精神、笑迎八方宾朋的开放精神。五种精神全国独有,也成为玉雕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深层缘由。
系列报道之三:政策保障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为“玉雕航母”保驾护航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镇平县委县政府即提出了“以玉兴县、以玉富县、以玉名县”的口号,制定了关于整个玉雕产业发展近、中、远三期目标,并细化为若干个重点项目,保障县领导班子不论如何调整,玉雕产业发展规划永不缺位。
甘海燕介绍,镇平玉雕加工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的产业,是“群众首创、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结果,它既与历史的深厚积淀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关,更与镇平历届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壮大玉文化产业作为特色立县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有关。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政府搭台 玉雕领唱
镇平县主管玉雕产业的副县长毕中平介绍,县政府一直实施“政府搭台、玉雕领唱、经贸合奏”的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玉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成立了中国唯一一家玉雕产业管理局(简称玉雕局,被业内称之为“天下第一局”),搭建市场平台,组建产业龙头,确保各项政策的平稳落地和实施。

国际玉城

毕中平说,现在已是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石佛寺玉雕湾批发市场,早在二十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1996年,石佛寺镇西的赵河荒滩上,形成了一个简易的玉雕交易市场,人们在坑凹不平的沙地铺上塑料单当做柜台,搭起简易棚当做门市,成为石佛寺镇玉雕市场的雏形;1998年,赵河荒滩开始治沙绿化,建坝蓄水,拉开市场建设的帷幕,政府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玉雕湾西区市场;2001年又投资6000余万元建起了玉雕湾东区市场、玉文化广场。至此,镇平玉雕市场初具规模;2003年建成了中国唯一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和中国首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2005年玉雕专业市场重新进行了定位,确立了“中国玉产品旅游购物中心、河南省玉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先后投资2亿元,建起了玉博苑早市、榆树庄综合市场和琢玉苑加工小区,成立玉文化产业管理办公室和玉文化研究会,促进产业、市场、文化、城镇的同步发展。

天下玉源

一带六点,打造玉雕“航母”
毕中平介绍,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镇平县成河南省规划的8个改革示范试验区之一,镇平玉雕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走上园区化发展道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中华玉都”的发展目标及构建“一带六点”产业布局。一带即以石佛寺玉雕湾和国际玉城为基础,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玉文化产业带,重点布局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国际玉城、天下玉源、玉雕职业教育集团、玉雕大师创意园等,是玉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六点”,即“一带”延伸到的6个重点乡镇、街道,规划一个26.6平方公里的玉文化产业辐射区,为核心区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园区内规划分基础建设类32项和服务配套类38项,总投资120亿元。计划打造为全国玉文化产业的创意中心、物流中心、制造中心、交易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镇平县玉雕局副局长宋哲介绍,通过政府一系列的大手笔、大格局的规划,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玉原料交易市场——天下玉源、高端玉产品交易市场——国际玉城、中国玉雕人才战略高地——大师创意园、中国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馆,启动了石佛寺古镇恢复重建计划,筹建全国首座玉雕大学,形成风格独特、功能完备、理念超前的玉文化产业格局,从根本解决了玉石原料、高端市场、高端人才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市场发展。目前,“中国玉雕之乡”石佛寺镇已成为国家级玉文化主题旅游景点,玉文化产业辐射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区核心区,构建了一个全中国最大的“玉雕航母”。

石佛禅院

玉雕创意园

“软硬兼施”留住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也是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镇平县玉雕局副局长王坦介绍,为培养玉文化产业后备力量,县政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18所初级玉雕加工培训学校,1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工艺美术职业中专,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可培训各类人才3000多人。
王坦说:“大师群的人才队伍必须稳定成熟,充满活力,老中青年三代结合,积蓄后劲,为玉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每年会选拔30名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师到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高等学府培训进修,每年大约3-4万元的学费,均由政府出资。”青年玉雕大师李炎说:“政府甚至考虑到,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外地学习,出高薪将外地的专家学者、工艺大师请到镇平来,给我们上课。”为了凝聚人心留住人才,政府不惜“软硬兼施”,既打政策牌,又打情感牌,一方面给予种种政策优惠,另一方面时常和玉雕大师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部分青年工艺美术师学成归来后,再由政府牵头担保,提供无息贷款,扶持他们成立工作室,甚至帮忙找徒弟,找客户,确保“送上马,扶一程。”王坦介绍:“玉雕局每年还会定期组织业内人士参与‘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杯奖等奖项评选,千万百计为大师们解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玉雕学院奠基仪式

高瞻远瞩“筑巢引凤”
镇平工艺美术学校被称作培养玉雕人才的“黄埔军校”,曾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民族部联合授予“首届民族文化传承专业院校”。校长秦英翔介绍说:“自上世纪80年代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国家级玉雕大师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4名,占据镇平玉雕工艺大师的1/3。孟庆东、喻朝光、赵显志、候晓峰、范同生五位国字号大师各有所长,孟庆东获得了首届玉雕大师‘天工奖’,也是首位由民间进入高校的玉雕大师。范同生、候晓峰、赵显志在著名的‘苏州四剑客’中占了3席;学校共有玉雕专业班10个,实习车间10间,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除玉雕加工、设计专业外,还设置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同时还吸引了青海省祁连县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学员来镇平学习玉雕技艺,拉动全国玉雕行业的紧密合作。此外,学校还与南阳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高端玉雕人才。”

张春明作品玉壶

目前,政府已投入2.5亿元,征地300余亩,拟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玉雕人才专科院校。王坦说:“我们采用先‘先筑巢,再引凤’的方式,先把基础设施搭建好,再来吸引投资商加盟,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育计划,确保为玉雕行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入人才。”

系列报道之四:战略格局
从“玉源天下”到“天下玉源”
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介绍,镇平玉雕产业自1993年举办首届玉雕节以来,依靠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镇平不产玉,但全球所有的玉种在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内均有加工销售,呈现出“玉料买全球,玉器卖全球”的产销格局,实现了由“玉源天下”到“天下玉源”,成为中国玉品种最全的集散地。
甘海燕说:“镇平整个玉雕产业链形成了品牌企业为‘龙头’,以加工小区和专业市场为‘龙身’,以专业村、专业户为‘龙尾’,集人才培训、原料设计、生产加工、质检检测、品牌策划、电子商务、玉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基地、销售集散地和玉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是全国将中国玉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典范。”镇平县先后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珠宝玉器首饰行业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玉雕新锐城市名片”“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园区”“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天下玉源”玉原料交易市场盛况

玉雕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
镇平县玉雕局副局长宋哲介绍:“镇平玉雕加工以玉文化产业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6个乡镇办,100多个行政村,县内外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现各类玉雕精品门店、摊位2万多个,专业市场10个,形成了摆件类、饰品类、古玉类、实用保健类等产品为主的8个产业群体,体裁涉及人物、山水、花鸟、历史故事、现实写意等1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全国玉雕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其中,摆件类产品占全国产销量的70%。在全县的一百多万人口当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从事玉雕产业,资产超百万、上千万的商户不算稀罕。玉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超过35亿元,占全县GDP20%以上,年产值达120亿元。全中国只要做玉的地方就有镇平人,北京有4万余人,广东5万余人。生产的玉雕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直接和间接出口额达5亿元以上。”

品牌企业树立镇平形象
镇平玉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品牌企业,起到了龙头的带动作用。中国玉雕行业知名企业玉神公司,以加工独山玉、弘扬传播独山玉文化而闻名全国,在中国玉雕行业独树一帜,树立了镇平玉雕的品牌形象。总经理刘晓强介绍,玉神公司是伴随着玉雕局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政府为打造本土知名企业,推出独山玉文化,牵头创建了玉神公司,甚至连公司名称都是时任领导亲自取的。刘晓强说,没有政府的战略性规划、大手笔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优惠扶持,就没有镇平玉雕产业的今天。
毕中平介绍,政府在扶持当地品牌企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玉神公司是其中一家代表性企业。此外,还有神圣公司、醒石工艺、三富玉器、玉之魂公司、博奥玉器、博涵工艺品公司等均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重点企业,这些品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竟争力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铁笔王”之称的王玉敬《道德经》作品长卷

一个流派撑起一片星空
随着一批知名企业的崛起,镇平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玉雕大师。在玉雕工艺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宛派风格”。玉文化研究专家李永广介绍,镇平玉雕独特艺术流派的形成,主要表现在镇平玉雕工艺在继承传统内雕和透雕工艺的同时,又吸收了南北派工艺之所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粤闽工艺之纤巧,又有苏杭派的婉约细腻,不断创新雕刻技艺手法,因材施艺,创意新奇,俏色巧雕,形成了支撑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的融自然美、创意美、技艺美为一体的俏丽清新的“宛派”风格。镇平玉雕大师形成了以仵海州、仵应汶、刘国皓、张克钊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师,以刘晓强、王志戈等省级大师构成的中坚力量,以尚涛、冯萌、李炎等为代表性的青年主力后备军。老、中、青三代结合,形成镇平大师方阵的重要力量。

高申康作品荷

近年来,镇平共有500多件作品在全国“天工奖”、“百花奖”、“玉星奖”、“玉华奖”等国家级评比中荣获大奖,获奖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引领中国玉雕工艺发展的“风向标”。仵应汶、仵海洲创作的“九龙转动花熏”、“百年梦”等作品,现存放于人民大会堂和国家美术馆,被称之为镇平玉文化的人文杰作。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仵海洲大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有“铁笔王”之称的王玉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美术家”。

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

行业的顶峰在大师园
“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是汇聚中国玉雕品牌企业和大师名流的战略高地,大师园发起人、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镇平县宝玉石协会会长、神鹰公司董事长李杰介绍,大师园的建立旨在整合资源、汇聚人才,建立功能完善、高品质的项目来引领整个玉雕产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奠定中国玉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地位。大师们可借助大师园的品牌平台和管理团队,抱团发展,互相交流学习,使品牌价值最大化。
甘海燕介绍,大师园是近几十年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园林,集玉文化、苏州园林文化、苏派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玉雕人文化与一体,以玉文化产业化发展为主要方向,以玉文化为内涵,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为外延,以玉雕人的文化为升华,五种文化融合创新,未来十年,中国玉雕业的风向标在大师园,未来十五年,世界玉雕行业的顶峰在大师园!
系列报道之五:文化研究
奏响商业与文化最强音
镇平玉雕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上演了一段现代版的商业传奇,而且成为优秀文化传承与表达的基地。玉雕产品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产品为载体,在加工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生产出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产品。玉文化赋于了玉产品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观赏价值、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仵海洲作品壶

研究玉文化,营造厚重氛围

镇平在围绕玉文化产业链完善的同时,也强力实施玉文化研究传播。镇平玉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玉雕局局长王林介绍,依托镇平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协会,联合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研讨、论坛、讲座等活动,充分挖掘玉文化内涵,建立玉文化传播集团,加强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玉文化普及平台和玉文化精品展示平台。
玉文化专家李永广介绍,县委县政府、玉雕局、玉管委、宝石协会对于玉雕产业发展均十分重视,持续不断地开展玉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把本地有培养前景的青年人才送到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专业学府深造,政府组织玉雕大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工艺水准较高的地方再学习、再提升;邀请全国知名的玉雕大师到镇平来做指导,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到镇平交流、讲课、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等;由县玉雕局和宝石协会出面,组织本地学者、专家、玉雕界知名人士,去外地参加玉文化研讨、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玉雕精品展评等。此外,还到亲近艺术领域去学习交流,比如福建盛产白瓷的德化、加工石雕闻名的浙江青田、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学习交流,从姊妹艺术中汲取好的理念。这些年外出交流的人次已超过10万人次。

刘晓波作品荷韵

挖掘玉文化,引领产业发展

王林介绍,县里还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举办中华玉文化战略高峰论坛、中原玉文化恳谈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高峰论坛、独山玉雕刻艺术研讨会和河南省工艺美术专家讲座等,就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前景、营销理念、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与研讨,为镇平玉文化与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互促互动注入新理念、指引新途径。同时,鼓励县内龙头企业积极吸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重视新工艺的运用和推广,加大产品的文化注入力度,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兼顾,欣赏与实用并举,不断推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产品,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因素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引领全国玉产业发展。
李永广说:“通过不断的送出去、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使镇平人眼界提升,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尤其在电商领域开辟了先河。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也将镇平玉文化的厚重性、积淀性、精神性、包容性传播到四面八方。无形之中营造了镇平玉文化的厚重氛围,丰富了内涵,提升了美誉度。”

刘晓波作品荷韵

诠释玉文化,传递正能量

李永广介绍,镇平围绕玉文化的专著研究,大致有三个分类:一是以知识性、鉴赏性为主的科普性研究;二是纪实性研究,三是文学性研究。此外,还有戏曲界、歌舞界以戏曲、歌舞、说唱的形式通过视觉艺术来诠释、宣传玉文化,还拍摄了大量的专题片、纪录片,从央视到地方均有涉及,知名作家阎英明在撰写电视脚本、解说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科普性的以李永广和王林为主,李永广曾出版白玉系列、和田玉系列、翡翠系列,还有精华版的《昆仑玉鉴》等多个系列,共出版13本专著。王林曾出版了《玉乡千秋》《玉润中国》《镇平玉雕的故事》等多本专著;纪实性的代表作是由县党史委组织编纂出版的《玉雕志》,包揽了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的整个概况;文学性的以文学诠释玉文化,讴歌玉产业、玉雕家族、玉雕大师的小说、散文、戏剧、剧本等,以著名编剧、县作协主席张德光,县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邵军为代表,先后出版了《玉乡魂》《玉之缘》等具有相当水准的文学作品。李永广说:“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研究和文学作品,给玉雕产业的发展输入了正能量,提升了大家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增强了凝聚力,也从侧面促进了工艺水准的提升。”

刘国皓作品清音

传播玉文化,加强交流合作

在镇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玉管委(玉雕局)创办了影响全国玉雕行业的“中华玉网”和“中国玉雕大师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县玉文化研究会创办了《镇平玉文化》杂志;在县电视台开辟了宣传玉文化产业的《玉乡频道》,拍摄了以镇平玉文化产业为题材的电影《石佛镇》,组织本县玉雕界人士参加各地举办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经贸活动,全面宣传推介镇平玉文化。

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介绍,镇平的玉文化产业发展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自2013年以来,央视综合频道、央视二套、四套、七套、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分别专题宣传报道了镇平县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镇平县副县长毕中平说:“玉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之一。8000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镇平人将玉文化的内涵之美、意韵之美,通过琢磨,形成了具象美,实现了玉文化从抽象化到具象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玉雕之乡’镇平承载着传播玉文化的使命,也将通过产业的不断完善发展,生产出更加精美、更加优质、更具有文化内涵的玉雕艺术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